当前位置 : 首页 > 协会党建 > 学习党史
学习党史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审计思想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5-03-12 10:51:37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审计思想,既是新民主主义审计监督实践的历史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党的审计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根据地审计和财政经济实践,对审计相关理论进行的科学总结。

明确审计的政治属性

政治属性是审计的本质属性。中央苏区时期,党就明确强调审计的政治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审计坚持党的领导。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审计条例》(以下简称《审计条例》)规定,中央审计委员会“应将审计经过情形向中央主席作总结报告”,因此审计工作要向党负责。1934年,中央审计委员会审核粤赣省三月预算时,指出了忽视上级命令的现象:“这样忽视上级命令,忽视节省一个铜片为着战争的意义。”《审计条例》的颁布和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构建了党领导下的审计制度与体系,体现了审计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二是审计为革命战争服务。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与革命战争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了审计与革命战争的关系。毛泽东提出经济建设服务于革命战争的思想,“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审计条例》的颁布也是“为着保障苏维埃财政政策的充分执行,裁判检举对贪污浪费的行为,使财政收支适合于目前革命战争的需要”。通过分析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财政经济在整个革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审计必须服务于战争的思想。三是审计向人民负责。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提出财政收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由人民群众来监督财政收支的相关思想。《审计条例》要求中央审计委员会“吸收广大工农群众对于审计的意见”。中央审计委员会检查互济会反帝拥苏同盟财政收支的总结指出,要“发动会员群众来监督款项的保管和检查用途”;在审核粤赣省三月预算的总结中强调:“尤其要注意政治上的群众动员,提高每个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及切实监督自己的财政。”审计向人民负责,是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审计思想最重要的政治特征。

因此,党深刻认识到审计是一项具有政治属性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拥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苏维埃政府要求审计工作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反对一切贪污浪费、偷税漏税的行为。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阮啸仙曾对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作过规定,明确了审计人员“六不准”的工作纪律:“不准偏听偏信;不准弄虚作假;不准漏查和作不精确统计;不准徇私用情;不准吃馆子或吃公饭,外出审查一律自带干粮;不准收受被审人员任何物品。”1934年,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关于四个月节省运动总结中也指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苏维埃的会计工作,还未曾提到政治水平的最高点。”显然,党清晰地认识到讲政治是审计人员的第一要求,审计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

强调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

强调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审计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党建立了独立性高、权威性强的审计机构和相关制度,并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强调,“制定并审查预算决算”“与官僚腐化分子奋斗”是地方苏维埃政府的具体工作之一。可以看出,监督财政收支,进而反腐倡廉是党对审计职责的重要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央苏区时期党就赋予审计机构较高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党不仅在中央设立了审计机构,还在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军队设立了审计机构。1933年成立的中央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于中央执行委员会,独立于财政部门,不受财政部门的制约,专门对各项财政收支进行审计,强化了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

在这样的思想认识背景下,党先后颁布制度条例强化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1931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明确实行统一财政收支的政策,并建立预决算制度。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和《审计条例》的颁布,进一步彰显了党对审计独立性与权威性的深刻认识。对于地方审计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中央审计委员会也给予了指示,要求迅速建立相关审计制度。

从审计机构及制度规定看,中国共产党赋予了审计相当的独立性与权威性。这样,审计机构就可在不受被审计单位的影响下,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总之,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审计思想重点关注独立性与权威性,强调审计的法治化与制度化对于监督财政收支进而反腐倡廉的重要作用,并把审计定位为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

突出节省、节约原则

节省、节约是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审计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财政、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审计与财政经济建设紧密相关。审计业务的开展,主要是为了保障革命战争的财政供给。毛泽东明确指出:“苏维埃的财政政策,建筑于阶级的与革命的原则之上。”这一时期,党的审计思想尤为重视审计与财政经济政策相结合,强调审计要和苏维埃财政经济政策相结合开展工作。1934年,在审查中央政府预算的报告中,中央审计委员会指出:“各部首长对于预算决算制度,还未有提到与整个苏维埃政策的重要性来注视这一工作。”这一论述包含了党关于审计必须与财政经济政策相联系的思想。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党逐渐形成了节省、节约的审计原则。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节省、节约是苏维埃财政工作的基本原则:“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会计制度的原则。”审计成为巩固苏区经济、保证节省和财政供给的重要手段。中央审计委员会不仅对各级政府的节省经济进行审计,还对中央印刷厂、邮政总局、中央造币厂、粮食调剂总局、贸易总局等国家企业的节省运动进行审计。坚持节省、节约,成为中央苏区时期党进行审计的重要原则。

审计与节省运动相结合,把审计融入财政预决算全过程,能够使有限资金得到高效使用。通过审计在战争时期过“紧日子”,不仅是对有限的财政资金使用的制约,也是有效反对贪污浪费及对干部权力的制约。1933年12月,《红色中华》发表社论《节省经济与开展反浪费斗争》,明确指出了财政、审计与战争之间的紧密关系,要求财政收支必须经过审计才能达到服务战争的目的,“一切经费的开支,必须经过严密的检查,这样才能肃清一切浮支浪费现象,达到每个铜片为着战争的目的”。显然,节约审计不仅保证了财政供给,也服务了战争需要,从财政经济领域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之,中央苏区时期党的审计思想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理论创新。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审计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提炼党的审计思想,为当前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