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邓小平的文风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4-10-15 11:14:34
文风体现作风,反映党风。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日。他不仅留下了不朽的功勋,还留下了务实的文风。共产党人、革命军人作文讲话,不妨学学邓小平的文风。
1950年7月,邓小平给党中央写的报告,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字数不过一两千字。对此,毛泽东大加赞赏,“看邓小平的报告,好像吃冰糖葫芦!”对邓小平的文章,作家刘白羽也形容道,“就像一颗子弹,那样有力,直中目标”。邓小平的文风得到文章大家的充分肯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标杆。
邓小平文风的最大魅力,在于简练。有人问他在太行山时期做了什么事,他答曰“吃苦”;在评价刘邓大军的战史时,他用了两个字“合格”;在问到重返政坛的秘诀时,他回答“忍耐”……他的讲话文章总是言简意赅、实在干脆、直击要害。
邓小平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他主持中央工作时,要求党内的重要会议、汇报、文件、讲话,都要体现简洁明了的特征。1975年,邓小平负责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报告全文仅有五千一百字,却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心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这一报告,是新中国历史上字数最少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来,邓小平说:“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1993年,邓小平逐篇审定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本书内容丰富精深,共收录文章一百一十九篇,最短的不足百字。
邓小平的文风,朴实也是一大特点。他的讲话文章多是大白话,老百姓很容易看得懂。他总是运用大众的话语,道出深邃的道理。在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他尖锐地批评了思想僵化问题并指出其危害性,“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平实的文风,与邓小平实事求是的风格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并将其经常运用到生活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话语。比如,“两手抓”“硬道理”“翻两番”“一国两制”“第一生产力”……这些生动的语言,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风如人”。文章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风格和智慧。邓小平的文风之所以打动人心,与他的思想境界、战略胸怀、为民本色、风云胆识、乐观主义、坚强党性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我们的文风有所改进。但实际工作中,看少数领导干部的文章,不仅没有“吃冰糖葫芦的感觉”,反而有一种“闻裹脚布的感觉”;不仅缺少“像子弹一样的力度”,反而有一种“打在棉花上的不痛不痒”。这样的文章,要么没有思想,内容空洞;要么只讲成绩,不谈问题;要么人云亦云,死板生硬;要么脱离时代,远离官兵。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未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敢讲真话、讲实话,只在正确的废话、空话、套话上打转转。
领导干部写文章、作报告,说到底是一种文字领导工作、一种凝聚人心的工作。如果文风不好,没有人愿意听愿意看,那就到了该改正的时候了。相较而言,部队领导干部的文风更应该走在前列。因为部队是要打仗的,最重精短精练、精准精确,容不得半点拖泥带水、似是而非。只有平时养成简洁明快、生动有力的行文习惯,到了战时才能语言精当、指挥高效。
文风是表,作风是里。领导干部熟悉上情、掌握下情,写文章才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新征程上,领导干部多学学邓小平的文风,不断经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高深问题通俗化,把疑难问题明白化,把抽象问题生动化,文章读起来才“好像热天吃了冰淇淋,又好像疲倦后喝了一杯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