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中国的钥匙——读《西行漫记》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4-09-13 11:49:04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支头戴红五星、脚穿草鞋的队伍在世界的东方徒步长驱二万五千里,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征服险恶的自然条件,成功实现战略转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全世界叹为观止。这便是伟大的红军长征。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四个多月,搜集了关于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震撼世界的经典之作《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西行漫记》)。在采访、观察和写作过程中,他向自己也向读者提出了关于红色政权、红军将士的革命信仰和精神以及红色中国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在不断地追问和思考中“探寻红色中国的钥匙”。由此,他对苏区产生了真挚热烈的感情,红色的思想基调和事实的客观公正贯穿了整个作品。再读《西行漫记》,回望那段峥嵘岁月,能够感受到那段历史中蕴含的磅礴力量。
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信仰的力量》中写道:“信仰象征着人类的理想,代表着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渴望。”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命脉,坚守信仰是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长征路上,红军将士坚信自己是一项伟大事业的奋斗者。他们激情万丈、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决心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奋斗。正是这坚如磐石的信仰力量,回答了斯诺的疑问:“这些战士战斗得那么长久,那么顽强,那么勇敢……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呢?”
虔诚的信仰能够激发灵魂的伟大。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光辉历史证明,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支撑我们的是虔诚的信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帮助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也是虔诚的信仰。“红小鬼”们有着与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与坚强,充满为国家而战的革命信仰。斯诺“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的生气勃勃的精神”。李克农告诉斯诺:“你可以叫他‘小鬼’,或者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他‘喂’……他们是革命者,所以自愿到这里来帮忙。他们不是佣仆,他们是未来的红军战士。”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使我们创造超越生命的奇迹,使我们激发藐视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使我们奉献包括生命的所有。信仰的力量是看得见的,是大渡河红军将士冒着敌人扫射,在奔腾急流的河水之上,紧抓铁索匍匐前进的大无畏精神;是“红小鬼”们跟随红军大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枪林弹雨中前行时所展现出的执着和坚定;是红军剧社演员在艰苦的战争和自然环境下,仍开展宣传活动、演出群众喜爱节目的热爱和奉献……
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斯诺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2亿多人民。在战斗间隙,他们到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宣传“自由、平等、民主”。他们始终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人民的真心支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苏区,红军采取了一系列爱民惠民利民措施,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等,使得农民拥有了土地。在苏区政府管辖的地方,农民可以参政议政,在文化上有了受教育权。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在斯诺的记载中,群众多次为红军提供线索,并将自己仅有的粮食拿给红军果腹,却不让白军得到一粒粮食。“红军到,千人笑。”贫苦百姓认定红军是天底下最好的队伍,为之碾米制衣,抑或穿上戎装并肩战斗。亿万人民是红军最坚强的后盾、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
《西行漫记》中有很多对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神刻画,其人物形象鲜活、故事真实,中国共产党人蕴含的精神品质跃然纸上,读来让人肃然起敬。
让斯诺尤为感到印象深刻的是,红军将士不屈不挠,在困苦环境中依然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清贫节俭、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在讲述党内或国家事情时,习惯于说“我们”或“我们的”,而极少用“我”和“我的”之类等字眼……斯诺还看到毛泽东同志住着简陋窑洞,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周恩来同志睡着土炕;彭德怀同志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林伯渠同志戴着用线绳代替镜腿的眼镜……看到这些场景,斯诺不禁感慨道:“这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中国,另一重天地。”这种生活作风会产生一种无往而不胜的伟大力量,是难能可贵的“东方魔力”,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靠的是信仰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作风的力量。这种力量,也是精神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这种力量,将激励着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走好新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