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别人的咀嚼、清嗓声就抓狂?你可能得了一种病
发布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4-04-15 10:33:35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肖蓉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欧阳云霜
每个人都有不喜欢的声音,一般忍忍就过去了。但有些人对某些声响极为敏感,完全无法忍受甚至会因此暴怒,就可能是心理异常状态。《应用心理学》杂志最近刊文指出,一些人受不了常见的咀嚼、清嗓声,或许是“恐音症”。
论文介绍,恐音症是种特殊的情绪性心理障碍,指患者对某些日常声音会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并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报告的案例来看,容易触发恐声反应的声音多为由他人口中发出的声音,如咀嚼、啜饮、吞咽、咂嘴(“啧啧”声)、清喉咙和沉重的呼吸声,且相比陌生人,由熟人发出的此类声音更让患者痛苦。其他的,如婴儿哭声、刹车声、餐具撞击声、键盘打字声、手指敲击声等,也会引发厌恶情绪。而鸟鸣、流水声、海浪声、雨声等则几乎不会触发反应。
受到相关声音刺激后,恐音症患者会表现出极度的愤怒、厌恶和焦虑;有的可能出现躯体症状,如出汗、肌肉紧张、心跳加快等;更为严重的,会抑制不住冲动,采取反击行为,包括斥责、谩骂、怒视甚至攻击对方。由于容易产生人际冲突,一些患者难以进行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会回避社交,对个人发展造成巨大阻碍。
“恐音症并不少见,据不同国家的调查,其发生率达到6%~20%。”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肖蓉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目前恐音症并未被纳入精神心理障碍的疾病范畴,属于情绪不良状态,其发生一般认为与以下机制有关:
感知系统异常。202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恐音症患者的听觉更为敏感,且相比视觉刺激,听觉刺激更能引发其愤怒和厌恶。脑成像研究也显示,恐音症患者的颞叶听觉皮层活动更兴奋,表明其听觉感知系统可能异于常人。
感觉过敏。有学者用“过度感觉”来解释恐音症,这是指虽然患者听觉与普通人相似,但会对声音过度关注。他们对不喜欢的声音有强烈的感知、注意、记忆和情绪反应,导致局部脑区过于活跃,大脑处于超负荷状态,进而表现出恐惧、焦虑。
情绪系统异常。恐音症的重要表现之一是情绪反应大,这与他们情绪调节功能差有关。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恐音症患者前脑岛皮层过度活跃,这个脑区有情绪处理功能,其异常可导致个体在识别、产生和调节负面情感时发生障碍。
肖蓉说,当前还没有系统缓解或治疗恐音症的方案,针对上述可能的发病机制,患者可尝试用以下办法来缓解。一是借鉴“耳鸣屏蔽疗法”,在厌恶声环境中戴上耳塞或听一些白噪音来减少听觉刺激;二是“暴露疗法”,让自己逐步暴露在恐惧的声音中,慢慢适应声音进而脱敏;三是正念冥想,观察和体验自己对声音的负面情绪,提高对这些情绪的接受度和忍耐力,让情绪可控,减少过激反应。干预的初始阶段,建议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训练,随后可居家自行练习。治疗时间一般需1年左右,长期坚持可获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