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
头条

勾勒疾控事业发展远景目标

发布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3-12-31 11:26:39

  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关于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新时代推动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描绘了疾控事业发展的蓝图和愿景,对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吹风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王贺胜如是说。

  绘蓝图

  “《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重塑体系、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建强队伍4个方面。”王贺胜说,一是重塑体系,突出“大疾控”理念。要求强化各级疾控机构的核心职能,强调压实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责任,夯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疾控工作基础,建成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控体系,这是“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具体体现。

  二是完善机制,突出协同联动。从纵向看,强调了不同层级疾控机构承担职能的差异化,强调了疾控体系的上下联动和工作协同,以及上级疾控机构对下级疾控机构的业务领导。从横向看,强调了卫生健康和疾控系统内部的医防协同和医防融合,以及系统外部与有关部门和机构在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密切协作和信息共享。

  三是提升能力,突出系统综合。强调监测预警、检验检测、应急处置、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干预、行政执法、宣传教育等疾控核心能力的提升,目标是通过加快建立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重大传染病防治体系等,实现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早发现、早处置,有效遏制艾滋病、结核病等传统重大传染病的流行。

  四是建强队伍,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加强高校与疾控机构合作,从人才培养环节开始,建立鲜明的应用型导向。要求健全完善符合疾控工作特点的人才使用和评价体系,坚持分层分类评价,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明确在全面落实财政保障政策的同时,规范疾控机构向社会提供的公共卫生技术服务,落实有关科研激励政策。

  重人才

  事业发展,人才为本。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着墨颇多。王贺胜表示,国家疾控局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近期刚刚组建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在全国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设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每年培养支持20名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和省级疾控中心实行首席专家制度,将中国疾控中心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从37%提高到55%。

  王贺胜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建立培养体系。推进院校教育,将继续做好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并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专业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战略人才储备招生计划”。推进毕业后教育,在试点基础上,健全完善并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公共卫生人员临床相关知识培训。推进继续教育,将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对各级疾控机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在人才使用方面,重点建立管理机制。通过建立信任机制,健全人才自由探索与有组织科研相结合的制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最大限度管控风险。通过建立应急攻关机制,实施应急状态下的人才使用方式,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通过建立交流锻炼机制,推动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生双向流动,综合运用挂职锻炼、博士服务团、定点帮扶等方式,引导疾控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在人才评价方面,重点建立符合疾控工作特点的评价制度。突出工作实绩,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坚持分层分类评价。突出基层导向,对基层疾控机构实行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总量控制、比例单列。突出专业分类,在原有专业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卫生工程、检验检测技术系列职称晋升通道。

  在人才激励方面,重点调动积极性。在职业发展上,继续做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分领域首席专家等工作,推动有关地方结合实际适当提高疾控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在薪酬待遇上,推动各地按照“两个允许”要求,科学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疾控人才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待遇。在社会荣誉上,将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力争到2030年形成‘百千万’疾控人才格局,即省级有100名、市级有1000名、县级有1万名重点领域学科带头人,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疾控人才队伍,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王贺胜说。

  守关口

  监测预警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传染病风险的第一关口。《指导意见》强调要提升监测预警能力。“我们将按要求全面推进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重点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司长张国新说。

  一是要健全制度机制。建立完善传染病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等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和疾控机构、医疗机构业务职责,进一步完善多部门信息共享会商、医防协同和平急转换等工作机制。

  二是要拓展监测渠道。在优化现有疫情监测报告系统的基础上,健全传染病临床症状、病原微生物、病媒和环境因素等监测系统,构建部门协同的监测体系,畅通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密切关注全球传染病疫情变化,从多源头开展监测工作。

  三是规范评估预警。完善风险评估、警示信息通报和预警决策工作流程,开展日常和专题风险评估,及时通报、发布疫情信息和健康风险提示,适时提出预警决策建议。

  四是提升专业能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能力。建立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化应用,逐步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分析、预警,不断提升综合研判能力。

  促融合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对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疾控局规划财务与法规司司长李正懋表示,未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加大力度推进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监测预警方面的协同。目前正在开发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推动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与疾控信息系统间传染病相关数据的有效对接,提升疫情早发现能力。

  加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在疫情形势研判方面的协作,深化对疾病特点和流行规律的认识,提升疫情综合分析能力,科学、准确研判疫情形势,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在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及风险人群管控等应对处置中,加强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协同配合,快速响应和处置,有效防范疫情传播扩散。

  强化责任落实和人才培养,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加强临床医务人员疾控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人员临床相关知识技能培训,鼓励人员双向流动。探索开展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积极推动出台管理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探索建立疾控监督员制度,是深化医防融合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李正懋说,目前试点的49个地市已遴选861名专职疾控监督员、3484名兼职疾控监督员,进驻120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工作。其中,浙江省、甘肃省已开展全域试点。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扩大人员遴选渠道,探索优化人员配置数量和组合形式。同时,就人员选派、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培训考核等环节进行细化,制定配套文件,编制工作手册,推动疾控监督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强基层

  《指导意见》提出,要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庄宁表示,近年来,我国平急转换的医疗救治能力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设置率均超过98%,基本实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依托城乡医疗服务三级网,以覆盖城乡居民的网格化布局医联体为载体,健全城乡一体、系统连续、分类收治、高效转诊的分级医疗救治体系,在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远程医疗等的积极作用。

  庄宁介绍,“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已投入8500万元,支持全国22个感染性疾病相关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研究制订鼠疫、霍乱、炭疽、菌痢等部分法定传染病相关诊疗方案,不断加强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传染病规范化和同质化诊疗能力。强化医疗机构内部和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资源统筹调配,增开相关诊室和治疗区域,加强医务人员力量调配,延长接诊时间,提高服务能力。

  “未来,将针对呼吸系统等重大传染病,在部分省会城市依托现有资源,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加快提升重大传染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跨区域驰援等能力,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庄宁介绍。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 总访问量: 您是今天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