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中医院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 王思成: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布会。
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是中医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正式启动了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旨在构建国家统筹、地方先行的综合改革工作模式,围绕以较低的费用取得较大的健康收益为目标,探索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
一年多来,5部门和7个示范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紧密结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坚持遵循规律、守正创新,聚焦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围绕答好“必答题”和“特色卷”,形成了各有侧重、特点鲜明的改革成果清单。
为了深入推进示范区建设,及时总结宣传示范区取得的阶段成果,我们邀请中央媒体团走进示范区,并组织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第3场发布会,向大家重点介绍浙江在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创新举措和进展成效。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先生;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李永伟先生;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欢先生;
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先生。
首先请王仁元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
一年多来,我省根据国家关于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部署,紧扣改革和示范两个关键词,牢牢把握体制机制创新和可推广可复制的要求,着力打造“浙里中医”服务品牌、“浙产中药”产业品牌、“浙中医药+”创新品牌、“浙派中医”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立标杆、谋长远,全面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将其作为“两个先行”重要内容,纳入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的重要建设任务;省长任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召集人,高规格召开全省推进会,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示范区建设方案,确定杭州市等5个市和苍南县等8个县为先行区;推进浙江中医药大学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加强政策供给,形成“1+1+8”的中医药政策体系,出台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总投资达560亿元。创新实施“千方百剂”“千科培育百科帮扶”“千馆提升百馆示范”“千医培养百医遴选”等重大工程,全力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强应用、抓监管,全面深化中医药数字化改革
以“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为切入口,制定处方、饮片、病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诊疗大数据库,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研、服务的系统性重塑,实现智医、智药、智治、智研。推广“浙派名医堂”“国民学国医”“中药服务在线”等应用场景,建设中药全产业链追溯系统,搭建“浙里中医”综合监管平台,强化8个中医药质控中心和10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控中心建设,开展医疗质量、运营效率、绩效水平、可持续发展、服务满意度评价等主体的指标监测,建立中医药监管新体系。发布省域中医药发展指数。中医药数字化改革成果获浙江改革突破奖;特别是在今年第一届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医学人工智能主题赛“数智中医”赛道入围17项中,浙江就有10项。
三、促优质、重均衡,全面推进中医药特色服务布局
强化“高峰”“高原”建设,依托省市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省级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健全完善优质中医药资源扩容下沉长效机制,实施山区海岛县中医医院“百科帮扶”计划和县域“三中心一在线”项目,就是中医诊疗中心、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中药药事服务中心和中药服务在线项目,推进县级中医医院强院建设,21家县级中医医院绩效考核排名全国前100,数量居全国第一。坚持“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推进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
四、建机制、求协同,全面落实“三医联动”改革
扩大调整中医药医保支付范围和价格,新设立中医门诊辨证论治收费项目,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推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住院患者医保DRGs支付方式改革,构建以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建立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新模式和中药饮片优质优价。优化医疗医药联动机制,加快中药制剂科研攻关和转化应用;明确中药制剂注册和备案可豁免情形,新增注册、备案中药制剂55个,健全中药制剂调剂协调机制;发布《浙江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白皮书》。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以全力推进省域卫生健康现代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努力产出一批复制性强、实用性好的改革成果和经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的浙江经验。谢谢大家!
人民日报记者: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监管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请问浙江在示范区建设中,对加强中医药综合监管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浙江省推进中医药系统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的“立体化”综合监管,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多元监管。1.强化依法监管,将中医药纳入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体系,完善中医药法规规章,制定综合监管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严格按照清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2.强化主体监管,明确公立中医医院、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本机构依法执业、规范服务、确保质量和安全、推进行风建设的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3.强化行业监管,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自律作用,制定《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师自律公约》和《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药师自律公约》等行业公约,每场专业会议前开展自律公约宣读仪式,内化于心。
二、专项监管。一方面,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监管,先后成立中医医院院感、中医病历、护理、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康复等质量控制中心,制定出台康复、推拿、院感等质控标准,推进中医技术标准制定和规范化培训指导,开展全省性专项培训和检查。另一方面,加强中药饮片监管,开展中药饮片规范使用和代煎服务专项检查,加强中药饮片味数、帖数、价格的监测,合理规范使用中药饮片,保障用药安全和群众健康。根据《浙江省中药饮片代煎服务工作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有关规定,2022年完成华东医药等代煎服务中心常驻质控和飞行检查工作,中药代煎服务更趋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准入监管。1.加强中医执业医师监管,强化中医执业医师在限制类医疗技术准入、三四级手术技术、重点监管技术等方面的准入培训,注重医师定期考核,强化核心制度执行,切实增强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2.加强中医护理监管,制定并印发《浙江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方案(2022试行版)》,按技术的安全性、学习掌握难易度及操作方法难易度将技术分为三级,规范我省中医护理技术分级管理和人员资质准入。3.加强中医确有专长人员监管,强化中医(专长)医师的岗前培训,采取属地化管理和分级分类监督管理的模式,推行电子化病历系统,重视执业范围和日常诊疗行为监管,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
四、数字监管。上线“浙里中医”数字化监管平台,设立绩效考核、综合管理、运营情况、处方监管等多种监管模式,实时动态归集全省100余家中医医疗机构相关数据,包括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比、中药饮片使用率、医疗服务收支等26项绩效考核重点指标在内的100余项关键信息。从医疗质量、运营效率、可持续发展和满意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数字化、精细化监管。同时将医疗卫生行业信用信息纳入全省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社会信用链系统,推进综合监管结果与财政投入、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床位核定、大型设备配置、评先评优等挂钩,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谢谢!
新华社记者:
我们关注到,浙江在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过程当中,以“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来推动中医药数字化发展。请问具体采取了哪些做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谢谢。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浙江围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针对中医药标准缺乏、能力不强、服务不足等难点痛点问题,全面开展“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深化“管理、服务”双向协同和“居民、医生、治理”三端联动,建立省市县医疗机构协同、中医处方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服务新模式,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研、服务、监管的系统性重塑,不断提高老百姓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
一是处方标准化。全面实施中医药标准化提升项目,制定全省统一的中医门诊处方格式,建立全国首张标准化针灸处方。制定统一的数字编码规则,对1749种中药饮片、1142种颗粒剂、322种中药制剂、516个腧穴进行编码;出版《浙江省中药饮片规格等级推荐标准》,对350种常用中药饮片进行质量分类评级。
二是诊疗规范化。制定标准化、结构化中医门诊病历,明确望、闻、问、切10项必诊项,建立问基础信息、辨四诊情况、查患者体格、做病情诊断、定治疗意见的“五步法”规范诊疗流程,统一中医辨证施治规定动作,推动中医治疗从个体化向可证实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普遍实用性转变。
三是服务便捷化。建设中医云服务、名老中医数字孪生机器人、区域中医药大脑等数字化应用场景14个。打造“浙江中药服务在线”应用,实现代煎流程、物流追踪、用药交代等各环节全透明、可视化。为群众提供“浙里办”统一查询入口,使中药服务更便捷、更优质、可追溯。目前,四家省级中医医院和杭州、宁波、嘉兴的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都已上线运行。
四是监管智能化。上线“浙里中医”数字化监管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医诊疗数据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实时动态归集、监管全省中医医院病种、费用、中药等100余项关键指标。目前,依托浙江健康数据高铁,全省90%的县级以上中医院数据实时贯通,接入医疗机构101家,归集标准化中医处方1600余万张、门诊病历1700余万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纵深推进“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不断迭代升级数字创新场景应用,启动区域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建设,扩大智能化服务辐射范围,推动实现中医药“智医”“智药”“智研”“智治”。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请问一下,近年来,浙江省探索建设打通全产业链的中药产业大脑,为赋能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哪些积极探索与贡献?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 李永伟:
谢谢你的提问。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我们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中医药在传承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如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传统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后继乏人,产业创新方面,中药创新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薄弱,上游的中药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临床疗效,传统中药炮制工艺不严格影响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政策体系需进一步建立健全。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创新的办法和改革的手段加以推进完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三医联动”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现代化就是要以创新为引领,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智能化的技术,特别是生物关键技术改造提升中医药产业。现在中医药产业规模不大,特别是中药产业规模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方面的任务非常重。数字化转型是非常重要的,2021年我们启动数字化改革,省经信厅主要负责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核心架构是“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以此推动经济系统的改革,我们创新打造产业大脑能力中心,以数字化手段探索形成市场运营模式,目前全省经信系统已建设产业大脑96个,其中就包括“中药产业大脑”。在2022年度数字经济系统成果评选中,“中药产业大脑”获评优秀案例,大家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2022年3月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思维,以金华市磐安县作为试点,通过“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方式,建设“中药产业大脑”,已先后上线7个应用场景,包括全景分析、浙中药监管、浙药通、数字药博、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智慧药房等7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基本上做到了全覆盖。7个应用场景重点推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包括制度方面的创新和提升全产业链、价值链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目前,“中药产业大脑”累计注册用户2.2万个,每天点击量接近4000人次。通过全链条精准服务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保障了中药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口头”的放心好药,实现产业链纵向贯通和产业生态良性循环,为我省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实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出了积极探索与贡献。初步总结有三方面:
一是探索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机制。中药是横跨一二三产的,我们通过这个改革打通中药三产融合全景,将全省中药产业上、中、下游根据中药种类、方剂类型等拆分成35条细分赛道和809项特征要素,并与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进行数据关联融合,截止到目前累计归集数据2845万条。
二是探索重塑中药材质量监管模式。建立中药材电子“身份证”。实现中药材“一物一码”的全链条一键追溯。在加工端首创中药材及中药饮片产地加工一体化“共享加工”新模式,目前全省已经建立17个共享加工点,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准入、统一设备、统一工艺”的三统一管理,实现中药材初加工合格率100%,比以前有了极大提高。
三是探索拓宽优质优价转换通道,实现中药产业价值链提升。我们打造了“浙药通”线上交易平台,打通中药材“数字赋能”向价值提升的转换通道。目前,“浙药通”已入驻商家232户,提供种子种苗、供求信息等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打造“优质优价”专栏,开展优质GAP药材线上推介,将生态种植、共享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数据归集到“一物一码”,特供对接给知名药企,拓宽优质药材优价价值链转换提升渠道。2022年以来,实现线上交易2.2亿元,帮助我们共同富裕的对象药农整体增收37%以上。老百姓在改革的过程中,获得感是很明显的。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近年来,经信厅以数字化改革为撬动,分行业、分层级全面推进智能工厂建设,请问在中医药产业领域我们推进智能工厂建设的情况怎么样?谢谢。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 李永伟: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9月22日国家又开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指示,李强总理在会上作了报告,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们中医药改革方案里面也明确要求,推进全省中药工业绿色智能发展,支持中药生产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近年来,省经信厅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把国家的要求,就是制造强国、数字中国、质量强国等方面政策落地,我们以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以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作为我们转型的主线,以数字化改革作为撬动,按照企业转型改革,到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再到智能工厂的建设,再到未来工厂的建设,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符合我们各类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的这么一个路径方式。
我们重点打造了以未来工厂为标杆,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为主体的智能制造企业群体,这两年结合数字化改革我们制定了浙江省有特色的《“未来工厂”建设导则》《浙江省“未来工厂”评价办法》等标准制度。截至目前,浙江省已经累计建设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数字化车间、智能车间653家,其中未来工厂3年一共是52家,这个要求非常高,我们细分项评价标准有200多项,并且要实政实效。这些未来工厂的建设,我们企业的获得感还是很强的,建成以后,企业人均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7.8%,综合成本降低14.5%、能源利用率提升16.8%、产品不良率降低了33.2%,所以通过数字化的升级,有效推动了我们工艺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提质降本建效降碳增加实力的高质量发展。
2022年11月,省经信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浙江省中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这个《行动方案》提出到2024年,全省中药领域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家。截至目前,我们在中药领域累计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7家、未来工厂试点企业2家,并且在我们库里面跟中药有关的数字化车间项目还有不少,其中也涌现了非常好的数字化应用的优秀案例,比如企业厚达智能,他的中药智能化煎制系统,通过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从处方开具到煎制配送一条龙服务,同时做到全程数字化追溯,中药汤剂质量以及疗效得到了大幅提升,患者也可以对煎制全流程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影像的一键查看。比如,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未来工厂建成后,企业人均产出效率将会提升35%,每个批次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30%,质量一致性提高30%。能源利用率提升15%、产品不良率降低5%。所以通过数字化转型,广大企业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数字化转型的红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记者:
想请问一下,“中医处方一件事”具体到医院是如何开展的?有哪些成效?从医院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收益是什么?谢谢!
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 何强:
谢谢你的提问。浙江省中医院作为全省中医药系统龙头单位,带头践行“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通过改革,不仅仅实现了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实时化,更带动了医院中医药服务工作的巨大变化,包括诊疗模式的转变,服务模式的转变和运营监管模式的转变。
具体措施和成效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落实中医药数据标准,建设中医特色专病数据库。通过打造标准中医电子病历、标准中医处方,落实中医术语规范、中药饮片规范、中医治疗规范等,建设面瘫、肾衰、乳痈等特色优势病种专病数据库,多渠道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二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体系。打破时空限制,将中医诊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形成从线上咨询问诊到复诊配药,再到诊后随访和评价的完整全生命周期诊疗服务体系。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一经推出就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累计服务人次突破700万。线上咨询与养生配药也成为网络热点,被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三是数字化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文化传播。强化中医药传统理论学习,打造中医数字图书馆,数字化保护浙派名医文化,出版并展示浙派名医丛书50余本。广泛宣传和弘扬国医文化,建设数字中药博物馆并向公众开放;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直播宣传中医药文化,观看受众累计300余万人次。
四是研发名老中医数字孪生机器人,实现名老中医经验活态传承。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炼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并用于数字孪生机器人孵化,并在医联体单位应用。基层医生可以在机器人指导下,开出具有名老中医个人特色的中医处方,通过远程批注、远程带教实现名中医经验的数字化传承,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即可享受名老中医的贴心服务。
五是构建基于实时数据归集的中医大脑。对医院各类运行指标动态抓取和展示,共建成六大主题,对医院经营管理、患者人群、诊疗水平、病种特点、用药偏好等有了初步的画像,辅助医院领导和职能科室及时调整医疗资源和改进经营策略,在第八届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上,作为浙江省卫生数字化改革重要成果予以展示。
谢谢!
健康报记者: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推进“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浙江省中医院作为省内中医药系统的龙头单位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 何强: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2013年8月,浙江省中医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双下沉、两提升”的工作指示精神,与安吉、松阳、浦江等地开启紧密型合作办医之路,并在省内首创高水平医联体建设,目前已发展医联体单位90余家。
医院创新合作办医体制和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推进医疗资源不断整合,突出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医院辐射能力,切实增强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提升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具体措施包括:下派管理和医疗团队;加强优势学科布局,提升当地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医教研帮扶提升分院科研能力;加强信息化互联互通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建立人才交流和培养机制,加强分院人才队伍建设。
以安吉为例,医院于2013年与安吉县中医院开启紧密型合作办医之路。2015年7月,我院与安吉县人民政府就共建“浙北腔镜中心”和“浙北心脑血管病中心”达成协议,并高效落实,2016年、2017年“双中心”先后落成,投入使用。通过“人才、技术、资金”一体下沉,“文化、管理、服务”共同推进“省中·安吉模式”。不仅达到了“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升”的顶层设计初衷,实现“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共赢目标,群众看病就医可及性、获得感增强,县域医疗资源整体配置优化,各方满意度不断提升。目前我院与安吉县中医医院已进入第二轮合作,在我省“双下沉、两提升”年度考评中连续两年获省、县双优,在全国2019年度全国二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安吉分院位居我省榜首。2022年顺利通过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同时授牌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2020年9月,在我院的帮助下,安吉分院胸痛中心是我省县级中医医院中首家通过国家认证的基层版胸痛中心,也是安吉县域内首家。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能力在2021、2022年均为全省二级中医医院排名第一。在科研方面,2023年安吉中医药已申报市级课题11项,成功申报国家级继教项目和多项省继教项目,取得了零的突破。已经成为我院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帮扶工作成效的金名片,极大提升了我院影响力。谢谢。
浙江日报记者:
我们想了解一下宁波市实施的中医药专项财政补助政策的具体情况,想问一下这项政策目前实际实施的效果如何?谢谢!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朱欢:
非常感谢!我们宁波这座城市中医药文化悠久,底蕴深厚,群众接受度高,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展传承地之一。宁波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政策举措,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群众日渐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为此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中医药财政补助政策。
我市主要通过三方面对中医药专项财政补助政策推动实施。
一是以量定补。根据工作量,2010年对中医门诊和住院进行专项补助。中医看1次门诊,我们补8块钱;中医收治1个住院病人,每天我们补15元钱。2021年,我们宁波市人民政府又把这个标准进行了再一次的提高,翻了一番,分别补15元和30元。
二是分步扩围。2010年政策刚开始实施和推行的时候,资金补助只补到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2021年开始,我们又把补助范围拓展至全市所有的公立医院,包括基层医疗机构。
三是市县协同。在政策设计上,我们坚持市县一体、分级保障,两级财政补助标准是相同的,市一级补助和县区一级补助相同。目前,市县两级财政每年下拨的补助经费在6000万元左右。
中医药财政补助政策实施这么多年以来,主要达到了三方面的成效。
一是群众就诊更方便了。目前,宁波拥有各类中医诊疗机构412家,较2015年增长116.8%,而且在宁波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公立中医医院区县(市)全覆盖,二级以上综合(专科)医院中医科和中药房全覆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
二是中医服务更充分了。因为我们一系列的补助政策,2022年全市中医总诊疗量较2015年增长28.8%,占全口径诊疗量比例较2015年增长1.5个百分点。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在宁波形成了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学科优势更突出了。实施财政补助政策后,医疗机构有更多财力在运营管理、中医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发展中医学科的积极性在宁波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在宁波市级重点中医药学科达27个,较“十三五”末增加17个。宁波还建设了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市名中医馆等一批高质量的传承创新平台,有力推进了宁波市中医药的发展。以宁波市中医院为例,2022年学科建设医院投入经费就达608万元。
谢谢!
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我们也想了解一下,近年来宁波在中医药数字化改革方面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和成效?谢谢。
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朱欢:
近年来,宁波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我们全力打造“健康大脑+”体系,政府主导的城市云医院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医疗三大模式之一。宁波也是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全域范围通过国家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的城市,并在卫生健康领域率先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2023年宁波的卫生健康领域信息化发展指数位列全国第八。宁波高度重视中医药领域的数字化改革,特别是在围绕“中医处方一件事”方面,创新建设中医药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可以说实现了群众、医生、医院多方受益。
一是聚焦需求端,丰富服务场景。以数字化改革破解群众就医服务碎片化难题,我们通过多种推送方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导医导诊,串联了群众看病就医所有环节,提供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智能化陪诊服务。持续开展“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等“最多跑一次”活动,以及“刷脸就医”“诊间结算”等便民惠民服务。患者平均候诊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大大提升了群众就医问诊的体验度和感受度。
二是聚焦供给端,提升工作质效。这方面我们主要是面向医生,建立了智能语音电子病历,将智能语音技术与标准化病历深度融合,提高了电子病历书写效率,优化了中医诊间流程效率。我们还建设了统一平台、统一审方和统一煎送的共享中药房,在宁波,这个共享中药房既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中药房的运营难题,同时又满足了群众“足不出户、送药到家”的方便体验,中药调配24小时完成率全城达到100%全覆盖。
三是聚焦监管端,规范诊疗行为。开展门诊电子病历及处方数据的实时上传工作,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实现数据5分钟上传到市一级平台,完整率、准确率、关联率均达到90%以上。充分融合数据流和业务流,建立中药服务全流程质量监管体制,形成覆盖全市的中医药数字化驾驶舱,实现“一屏统览、一体共治”。
下一步,我们宁波将以“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为引领,推进中医药智惠“一件事”改革。同时结合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进一步完善我市智慧医院和区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不断提升群众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央电视台记者:
浙江在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当中,提出了“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请问在人才培养和服务模式等方面,有什么特色举措?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在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省立足于“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的发展战略,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在许多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百姓提供了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下面,我从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服务模式创新两方面做简要介绍:
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建好“招、育、评”三条路径。
一是招人才。积极落实“两个允许”,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待遇,通过完善招聘方式、落实学费代偿、建立激励机制等举措,吸引中医师到基层工作。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广“县聘乡用”“乡管村用”模式,推动县域内中医药人才柔性流动。
二是育人才。大力开展中医专业基层定向培养、师承培养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的考核,近年来,已累计招录中医专业定向培养学员1608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合格1492人,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通过582人。我省积极推广“中医师承+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目前,首批中医师承定向培养学员已全部到岗。
三是评人才。持续开展省级基层名中医培养项目,在基层遴选中医药业务骨干,通过研读古典医籍、跟师访学、临床实践等培养方式,提高其中医药理论深度和诊疗水平,目前,已经累计培养省级基层名中医247名。
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我们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助推提升中医药服务效能。
一是打造“浙派名医堂”,着力解决看名中医“难”的问题。在“浙里办”开通“浙派名医堂”模块,开通线上预约挂号、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健康指导等服务,拉近了百姓与国家、省级名中医的距离。
二是打造县域“云上中医”,着力解决看中医“慢”的问题。创新建立“云上中医”应用场景,优化基层中医服务模式,如仙居县通过构建云上中医馆,推出“首诊面对面、复诊屏对屏”的服务,缩短了因空间产生的距离。
三是打造“三中心一在线”,着力解决看中医“烦”的问题。建设县域中医诊疗中心、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和中药药事服务中心,构建“中药服务在线”平台,如海盐县推出了“中医基层化、应用数字化、服务一体化”的海盐模式,创新重塑了中医诊疗流程。
谢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司长 王思成:
因为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到目前,我们已经向大家介绍了山东、上海、浙江的有关情况,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工作,多到示范区考察、采访,多宣传示范区的经验、成果,我们下一场再见,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