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协会党建 > 学习党史
学习党史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3-10-09 11:25:35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第一步

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是从近代以来逐步开始自觉推动的。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开始自觉考虑中国的现代化怎么干的问题。于是,1933年7月,他们在一本杂志上发起了一场讨论、提出了几个问题,要求大家讨论:第一,中国的现代化要具备哪些先决条件;第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搞现代化还是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搞现代化;第三,外国资本和国民资本在中国的现代化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提出来以后,他们讨论出了三种结论:第一,主张要搞社会主义式的中国现代化;第二,主张要搞资本主义式的中国现代化;第三,主张要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起来的中国现代化。这说明我们对现代化的自觉至少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比较突出和明显了。但是,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讨论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那之前,一直到后来的奋斗,实际上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即怎么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条件,也就是在回答那场讨论中提出的解决哪些先决条件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才能够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根本的社会条件。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第一步。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第二步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第二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写得很清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所以,历史逻辑很明确,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开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探索现代化道路问题。关键是什么是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应该是什么样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们对现代化的概念主要是工业化,从1953年起大规模建设工业。与此同时,不光是工业化还有别的领域现代化的问题。所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基本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一提出,实际上就把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最明显的一步。

1978年,邓小平到日本访问、参观。他到日产汽车的生产车间,看到那么宏伟的工厂,装配车间的汽车工业化技术那么先进,整个车间干干净净,人员也不多。他深受震撼,说了一句话:“我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了。”1979年,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英国人问他,你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什么样子。邓小平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和你们那个不一样,我姑且把它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今天,“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名称就是这么来的。1979年12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问,见到邓小平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搞的四个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一问让邓小平沉默了。他在想,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最后,他说了这么几句话: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和你们的现代化不一样,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第三句话,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以后到底是什么样。他紧接着说,到二十世纪末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小康之家”。这就把“四个现代化”定位为“中国式的”,进而定位为“小康”。所以,从此“中国式现代化”用得不多,开始大量用“小康”,即“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等等,我们建设了几十年,到2021年正式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体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这几十年的中心任务;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拓展和丰富的一个阶段性标识。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逻辑的第二步。

紧接着,问题就来了。2021年,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邓小平当初设想的小康社会已经是天壤之别。1979年,邓小平设想的二十世纪末建成的小康社会,目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八百美元,但我们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一点二万美元。所以,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考虑我们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心任务之后,下一步的中心任务是什么。所以,从2015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重新提起邓小平1979年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并不断进行阐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充分阐述。今年2月7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他又进行了深入阐述。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个历史逻辑是很清楚的。

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现代化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某种文明形态的过程。中国是这样,世界也是一样。所以,我们经常讲“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现代文明”,甚至后现代主义还创造出了一个后现代文明。这证明,现代化过程和文明创造过程是不能分割的。所以,现代化过程也是某种文明形态形成的过程。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出来的新产物。这个“实际”包括中国的文化国情、文化实际。它有文明、文化的前提和本质,而且在现代化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浓烈,让我们的现代化过程越来越成为一种文明创造行为。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在哪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工业文明单向度的追求,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中国已经把这五大文明覆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支撑,这里的价值观就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创造的文明“新”就新在这里。当然,它主要还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为什么是人类的

说到这里,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文明不叫“中国式新文明”而叫“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为什么是人类的。

这个问题我们也要去思考,而且思考这个问题可以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理解,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六个“坚持”,其中第六个“坚持”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只有胸怀天下,才能够为人类创造文明新形态,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胸怀天下有两层含义:一是吸收别人的东西;二是把自己的东西在世界舞台上去运用、去贡献,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拿出中国方案。“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这个含义。它背后的逻辑支撑是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表述很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这里“也是”后面的部分就是一种胸怀天下的立场。正因为有胸怀天下的立场、出发点和世界观、方法论,我们才有可能在现代化过程中创造属于人类的一种文明新形态。这个过程不光是逻辑推导,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理念和行动。实际上,哪怕我们在没有直接为现代化进行探索和实践的时候,即便中国共产党和其革命处于低潮时,我们都没有放弃和忘记胸怀天下的立场和方法论。

大家都知道,长征很艰难。长征途中,毛泽东翻越岷山时往西一看,看到了昆仑山,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昆仑》。在此词的后半部分,他讲不仅要改造中国,还要改造世界。他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要把昆仑山砍成三段,去改造中国的山河。改造的目的是什么?他写道:“一截遗欧”,送到欧洲;“一截赠美”,送到美洲;“一截还东国”,送到日本。为什么要送到这些地方。最后他写道:“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这就是胸怀天下。“环球同此凉热”就是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为什么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道理就在这里。它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前提,我们的目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它不光有中国的价值观支撑,还有党的二十大之前就提出来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地把我们创造的新的文明形态称之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观支撑。

所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新”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叫“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不叫“中国式文明新形态”,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回答。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 总访问量: 您是今天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