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解剖麻雀” ——毛泽东《寻乌调查》带来的启示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3-08-11 11:06:59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同志早期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查活动。他拟提纲、主持调查会、作调查记录、撰写调研报告,历时二十多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解剖麻雀”之功、析毫剖厘之力,写下了此生篇幅最长的一篇调研报告——《寻乌调查》。在寻乌调查期间,毛泽东同志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调查研究工作进行了哲学阐发,形成了《调查工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失而复得后更名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作)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等重要论断都出自其中。寻乌调查所采取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技术对于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曾这样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深刻感悟寻乌调查的时代价值,我们首先要回到毛泽东同志开展寻乌调查的动因——“下山”之后到底怎么办?1929年1月,红四军离开了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然而在党内,包括毛泽东同志自己,对城市问题仍然缺乏深刻的了解。1930年4月11日,红四军在当地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下胜利攻占了信丰县城,取得歼敌一千七百多人、缴枪五百多支的大胜利。但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把在农村没收豪绅地主阶级财产的政策照搬到城市,红军错把该城内十多家日用百货和杂货商店作为豪绅地主和官僚资本家的财产没收了,一度造成商店关门、商人停市的局面。不但影响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繁荣,而且还引起城市一般贫民的不满,并给国民党反动派造谣攻击制造了口实。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商业的内幕始终是门外汉的人,要决定对待商业资产阶级和争取城市贫民群众的策略,是非错不可的……我是下决心要了解城市问题的一个人……”
而地处武夷山和九连山余脉的寻乌,是客家聚居地、客家的摇篮,在赣南与广东东江地区商品流通中具有中转站的重要地位。这一特殊性凸显了寻乌调查的典型意义,如邵华、毛岸青在《我的父亲毛泽东》中所写:“寻乌县位于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处,东邻福建武平县和上杭县,南接广东蕉岭、平远和龙川等县,了解了寻乌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也就相差不远了。这个难得的机会终于撞到父亲手里,岂能白白放过。”寻乌成为毛泽东同志了解城市、了解商业的一个重要窗口。
关于怎样开展调研,毛泽东同志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我们研究城市问题也是和研究农村问题一样,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倘若走马看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为了研究寻乌城商业发展的情况,毛泽东同志以强烈的“求知的渴望”,从寻乌市场所经营的各种货物去“剖解”这个地方的生活场景和运行情况。细心地分析了五家盐店、十七家杂货店、一家油行、一家豆行、十家酒店、七家水货店、七家药店、两家黄烟店、十六家裁缝铺、十家旅店、八家理发店、七家首饰店……为了研究清楚杂货店的生意,毛泽东同志搞清了杂货店经营的全部内容,列举了牙粉、牙刷、胶底鞋、皮鞋、钢笔、铅笔等一百三十一种“洋货”的名称,弄清了其中肥皂、毛巾、电筒、洋火、信纸等二十三种最畅销的商品。为了研究水货店经营的内容,毛泽东同志以咸鱼、海带、糖、豆粉、闽笋、鱿鱼等十一门产品为主,海参、香菇、云耳等二十八种为次,详述了这三十九种土特产品、水产品在寻乌的销售情况。为了调查寻乌的圩场生意,毛泽东同志详列了圩场交易的各种货物,如鱼、小菜、竹木器、水果等等。此外,调查还涉及妓院、会道门、神、坛、社、庙、寺、观及祖宗祠堂的情况。最后整理写出了共五章三十九节、八万多字的《寻乌调查》,细致生动地展现了苏区的现实图景,也为后来制定正确的苏区革命战略和策略提供了“千里眼”与“顺风耳”。
后来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这样总结:“初次从事调查工作的人,要作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一处地方(例如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问题(例如粮食问题、货币问题)的底里。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者一个问题了,往后调查别处地方、别个问题,便容易找到门路了。”这就是典型的“解剖麻雀”调研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深入研究具体典型,深剖几只麻雀,即可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继而摸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解剖麻雀”,更成为其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展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调查”到关键处,“研究”到点子上,把“麻雀”研究好、解剖好。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雪前往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目的就是要看真贫、察实情,摸清贫困底数,了解真实情况,以“有利于正确决策”。习近平总书记讲道:“阜平地处太行山深处,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很有代表性……要看就要看真,看真贫,通过典型了解贫困地区真实情况,窥一斑而见全豹。”
少实而多虚、流于浅表而缺乏深研,是当前调查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学会“解剖麻雀”,就是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找到麻雀”确立调研典型对象,“观察麻雀”找到调研核心问题,“解剖麻雀”把握问题全貌,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最终把情况摸实摸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善于解剖麻雀,注重发现好的典型,对的就坚决干、尽快干,错的就坚决改、尽快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