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指南
健康指南

淋雨后怎么“补救”?中医提倡7个「热办法」

发布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8-04 11:12:05

  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  吕沛宛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单祺雯

  受台风“杜苏芮”一路北上影响,自7月29日开始,我国华北、黄淮一带持续强降雨,北京门头沟、房山和河北涿州等地更是发生了洪涝灾害。在连续的暴雨天气下,大家免不了涉水淋雨。很多人认为淋雨不是什么大事,事实上导致健康问题的新闻屡见不鲜。2020年,浙江萧山一男子因淋雨感冒引发肺炎住进重症ICU,经过6天救治才脱离生命危险;2023年,广东深圳一男子因下雨天坚持跑步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经ICU治疗才脱险。

  “千万别把淋雨当小事!”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吕沛宛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是暑热天气,淋雨不仅容易感冒受寒、诱发肺炎、心肌炎,还可能引发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从中医角度讲,雨水乃“湿气”来源之一,会带来很多健康隐患。对于体质较差的人来说,还可能给身体留下病根。

  夏季暑湿最盛,尤其是七八月份长夏季节,湿邪当令,所以体内湿气本就处于“鼎盛”阶段。中医认为,相比“六淫”邪气中的其他五邪“风、寒、暑、燥、火”,湿邪最难祛除。体内的湿气本就让我们的身体自顾不暇了,如果再平添“外湿”(雨水),相当于雪上加霜。中医五脏中,脾主运化,长夏时脾气最虚,对湿的“代谢能力”变差,淋雨后,还可能出现暑湿困脾的问题,导致恶性循环。更为关键的是,在这种身体内环境下,湿邪就会“欺软”,哪个脏腑最虚弱,它就侵犯谁,进而诱发疾病。不仅如此,根据中医理论,皮肤与十二经脉脏腑相连。皮部受邪,就会沿经脉内传脏腑,容易扎根作乱。

  面对暴雨,又不得不出门,淋雨后怎么办?尤其是参与救援的人员,由于时刻需要泡在雨水中,因此更要注意涉雨后的调理。吕沛宛建议,可尝试各种“热办法”补救。

  喝热汤水。淋雨后应多喝热水热汤,以姜汤为宜。中医认为,生姜具有驱寒、解毒、杀菌功效,根据体重,可将生姜30~50克切成片或丝状,放入锅中煎煮10分钟,加入红糖10克,温服微汗为佳。

  冲热水澡。淋雨后及时冲个热水澡,利用热水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出点微汗,带走体内湿气。

  姜水泡脚。蹚水后,嫌喝姜汤太辣,可以用姜水泡脚,既能杀菌,还能驱寒。泡完脚后,用双手搓搓脚底,尤其是涌泉穴(位于足掌的前1/3处,脚趾弯曲时的凹陷处便是),直至脚底发热。

  “当然,暴雨天最好减少外出。暴雨时如果在户外,尽量找个地方避避,等雨停了再走。”吕沛宛说,门诊中发现,很多人淋雨后会出现咳嗽、腹泻、腰膝酸痛等症状。针对这些问题,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中医方法解决。

  咳嗽。淋雨后的咳嗽多由湿邪袭肺诱发,可泡上一杯姜糖水。具体做法:取一头大蒜、干姜粉10克、红糖5克、水100毫升,大蒜拍碎,与干姜粉、红糖、水一起放入大碗中,上锅蒸30分钟,温服。也可艾灸大椎穴(低头时,后脖颈隆起最高处)。

  腹泻。将艾条置于肚脐上5厘米处,悬灸肚脐。此为中医神阙穴所在之处,艾灸可起到温中散寒的效果。如果觉得麻烦,可在医生辨证体质下服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腰膝冷痛、下肢发凉。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外洗或泡脚驱寒除湿,至微微发汗即可。使用做法:取独活30克、细辛10克、防风15克、秦艽15克、肉桂15克、防风15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炮附子15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甘草10克,共同煎煮取汤即可。

  头痛。按摩风府穴(位于颈后区后正中线上,两个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头后部脖子梗两侧的凹陷处),两穴均有清热散风、通关开窍的作用。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 总访问量: 您是今天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