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是吃鱼「安全期」!符合3个“大”的要谨慎食用
发布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7-18 09:56:15
受访专家: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陈舜胜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近日,美国《环境研究》杂志发布了赫尔辛基大学针对芬兰湖中鱼类的一项研究。研究发现,冬季和春季的鱼类汞含量比夏季和秋季的高30%至40%;汞浓度有种类差异,鲈鱼和刺鱼相较其他鱼类汞浓度更高。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最好在夏秋两季多吃鱼;二是应考虑在冬季对野生鱼类进行更频繁的汞含量监测或者限制渔民在冬春季捕捞鱼类。“从渔业管理的角度来说,限制在产卵期捕捞鱼类,也能更持续性地获得更多鱼类。”研究者称。此外,他们还提到,虽然冬季的鱼类含有较高的汞含量,但并未超过可食用的健康限值(0.5毫克/千克),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吃。
研究者称,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寒冷的环境会降低鱼类新陈代谢的速度,进而导致汞元素在鱼体内蓄积。但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舜胜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一般来说,我们普遍认为鱼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更多地与水质相关,新陈代谢对其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并不大,“出现不同季节的差异,更有可能与浮游生物的生长相关。”
陈舜胜分析认为,鱼类体内的重金属,大概率是通过生物链富集聚集在一起的。当水体出现污染后,藻类、浮游生物等会率先将重金属“吃”进体内;随后,藻类会被小型鱼类、小型虾蟹等生物吃进体内,重金属就会随之转移到小鱼小虾体内;其后,小鱼小虾会继续被大型鱼类捕获、吃进体内,重金属由此转移至大鱼……最终,重金属会层层富集至大鱼。“浮游生物的生长环境与温度相关。冬春两季,温度适宜的时候,浮游生物会大量滋长,夏秋两季温度较高,浮游生物无法生长,或许就减轻了生物富集效应。”陈舜胜说。
除季节差异外,陈舜胜提醒,鱼类的重金属含量还可能与海域、水质、养殖方式、种类等相关。入海口处或近岸的鱼类重金属含量可能高;生活在污染海域(如福岛地区)的鱼类重金属含量也会高;淡水养殖的鱼类一般重金属含量比较低,但如果该水域附近有工厂,会向水里排放废水,就可能特别高;深海鱼类相较于其他鱼类,重金属含量可能就会比较低。
在判断不出鱼的生活环境的情况下,从鱼的种类来分辨其重金属含量是最靠谱的方式。陈舜胜介绍:“这主要与鱼类的食物链相关,食物链较高的鱼类,可能富集严重些,重金属含量就高;食物链低的鱼类,富集效应较小,重金属含量就低。”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曾根据汞等重金属污染情况,将鱼分为三大类:最佳推荐、一般推荐和不推荐食用。陈舜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细分,大家可以参考:
最佳推荐(约220~450克,2~3个手掌大小)——鲳鱼、鲈鱼、龙利鱼、三文鱼等海鱼,草鱼、武昌鱼、罗非鱼、等草食性或中上层淡水鱼;
一般推荐(约120克,1个手掌大小)——石斑鱼、银鳕鱼、黄花鱼、大比目鱼、鲷鱼等海鱼,青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等杂食性淡水鱼;
不推荐食用——大西洋马鲛鱼、大目金枪鱼等海鱼。
陈舜胜还提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判定方法——体积较大、鱼鳞较大、鱼鳍较大的鱼类,一般都生物链较高,要谨慎选择食用:“大鱼一般情况下肉质也比较老,不好吃,不推荐食用。”此外,也不推荐过多食用贝类海产品:“贝类海产品一般是生长在水底污泥中的,重金属含量远远高于普通游动的鱼类。”
陈舜胜说:“消费者最重要是要从正规渠道购买海产品。”一方面,当前国家对海洋的监测比较严格,大家可以放心;另一方面,国家对于进口海产品、本土海产品的入市审核也比较严格,一般正规渠道售卖的海产品都是有保障的。陈舜胜警告:“千万别买来历不明的产品。”此前,青岛市海关曾捣破一宗特大走私海鲜案,案值高达2.3亿元,走私的海产品中就包括日本福岛核污染区的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