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宣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专家:抛开剂量谈毒性没意义
发布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7-18 09:55:00
受访专家:东南大学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金 晖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冰洁
2023年7月14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下称“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最新评估报告,将阿斯巴甜归入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不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对该结论并不认同,不同意将其归类为可能致癌物。
东南大学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表示,阿斯巴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极少或没有,热量低(每克只有4卡路里),但甜度达到蔗糖的约200倍,因而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非营养性人工甜味剂之一。曾经,阿斯巴甜主要用于无糖汽水、无糖口香糖等产品;如今,巧克力、水果罐头、牙膏,甚至无糖止咳药、复合维生素中都有它的身影。由于人们可能在无意中摄入较多阿斯巴甜,再加上近年来针对阿斯巴甜不利健康的研究较多,为何世界卫生组织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阿斯巴甜的安全性,早在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就指出,只要摄入量不超过每日上限就是安全的。但也有不少研究发现,阿斯巴甜与各种健康问题存在相关性,比如肥胖、偏头痛、心脏病、自闭症、痴呆症、糖尿病和癌症等。
基于对“有限证据”的审查,阿斯巴甜被归类为2B类致癌物,即“可能对人类致癌”,属于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的物质。同类别物质目前还有机动车尾气、传统亚洲腌菜、手机辐射等。
金晖表示,目前临床对癌症的病因尚无定论,只确认了一些高危因素,且大多并非在短期内发生。因此,阿斯巴甜这个单一因素有多大影响也无法确认。报告中,联合专家委员会也表示,“阿斯巴甜致癌”不能排除偶然、偏见或“混杂变量”影响,“证据并不能令人信服”,并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金晖强调,谈论“致癌毒性”不能离开剂量,否则就没有意义。按照建议量,假设没有其他来源的摄入,一罐含有200毫克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软饮料,体重70公斤的成人需每天饮用9~14罐甚至更多才会超出限量。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与食品安全司司长弗朗西斯科·布兰卡博士在日内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研究结果并不表明偶尔食用阿斯巴甜会对大多数消费者构成风险,问题出在‘大量消费’的人身上。”
金晖认为,每天限量或偶尔食用阿斯巴甜的人不必过于担忧,但也有些人最好避免摄入。
1.减重人群。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新指南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剂(如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菊糖等)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基于对现有证据的审查,使用非糖甜味剂不会为成人或儿童减少体重带来任何帮助,长期使用还可能会有潜在不良影响,比如增加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癌症高危人群。既然阿斯巴甜被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存在癌症家族史、长期过量吸烟饮酒、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最好避免摄入相关食物。此外,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患者也需避免。
3.苯丙酮尿症患者。阿斯巴甜可被分解代谢为苯丙氨酸和其他化合物,但苯丙酮尿症患者无法有效代谢这种成分,可进一步造成苯丙氨酸积聚,加重脑部等器官损伤。
4.儿童青少年。甜味剂只是减少了游离糖的加入量,但为了保证风味,不少无糖食品的脂肪含量高,甚至含有反式脂肪酸,不仅会增加儿童肥胖风险、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能增加糖尿病等慢病风险。此外,人工甜味剂可能增加他们对“甜味”的依赖,进而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
金晖最后提醒,长远来看,在添加阿斯巴甜等甜味剂的无糖饮料和普通甜饮料之间,大家最好考虑第三种选择:喝白开水,或者茶、柠檬片泡水等。平时购买饮料、食品时,也建议先看营养标签,相对于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人工甜味剂,天然甜味剂比如罗汉果糖苷、甜菊糖、甘草甜素可能是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