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协会党建 > 学习党史
学习党史

战火中的江汉公学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2-07-27 11:08:42

“我们是江汉人民的儿女,我们是一群知识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今天,为了祖国的民族独立,人民的自由幸福,走上解放战争的前线……”70多年前,这首斗志昂扬的歌曲,鼓舞着江汉解放区的知识青年们走上前线、参加革命。

这首歌是什么来历?原来,它是江汉公学的校歌。

为充实干部队伍,创办江汉公学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2月14日,刘邓大军的第12纵队(以原新四军五师为主改编)跨过平汉铁路,向西挺进,揭开了重建江汉解放区的序幕。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解放军先后攻克湖北的京山、钟祥、随县、安陆等9座县城,建立了3个军分区,为重建以大洪山为中心根据地的江汉解放区打开了局面。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频繁对我军进行“清剿”。为充实干部队伍,江汉区党委清潭会议提出并请示中原局同意,决定创办“江汉解放区江汉公学”。1948年2月底开始筹建,3月初开学。校址设在洪山县双河镇双河小学。江汉军区副政委、行署主任郑绍文兼任校长,华大魁任副校长并主持日常工作,张斧任教育主任。

洪山县是1947年底建立的,隶属于江汉解放区的江汉一地委(后改为洪山地委)。当时的洪山县,位于随县以西,枣阳以南,钟祥以北的三角地带,大部分为原随县地区,少部分为襄阳、宜城、钟祥的边缘地带,地势上南靠大洪山,地貌上多是小山和丘陵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洪山县归襄阳专署管辖,下辖8个区、118个乡镇。1954年,洪山县撤销,根据自然山界,大部分地区并入随县,少部分乡镇并入枣阳、钟祥、宜城三地。

共办了四期,吸引了全国1500多名热血青年

在战火中诞生的江汉公学一经创立,就吸引了湖北和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

江汉公学从1948年3月开办到1949年7月结束,共办了四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1500多名热血青年前来学习。

根据组织安排,第一期学员主要是接收了原洪山分区青训班学员、部分急性土改中被错误处理的知识青年、中原突围后归队的干部、原国民党平汉铁路交警大队起义的官兵以及附近各区县推荐来的农民知识青年和基层干部。为了保证江汉公学的学员来源,区党委组织部规定:所有新参加革命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一律送江汉公学学习后统一分配工作。第一期学员主要来自江汉解放区特别是洪山分区。

这些青年有的是地下党,有的是各地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和进步知识青年,有的是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走投无路投奔革命的青年。

江汉公学也在江汉解放区及其周围县市设立招生办事处,张贴广告公开招生。湖北省档案馆馆藏的一份《江汉公学第二期招生广告》就具体详尽地说明了江汉公学的办学宗旨、报考资格、学员待遇、报名手续、毕业后的工作安排等。这份招生广告明确说明江汉公学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民主解放区行政、民运、文化、教育、财经、卫生等工作干部为目的。报考名额初级班、中级班各200人,高级班100人。报考资格:初级班须高小毕业、初中肄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年龄14岁到17岁之间;报考中级班须初中毕业、高中肄业,年龄15岁到22岁之间;报考高级班须高中毕业及大学专科学生,年龄在18岁到27岁之间。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有国文、数学、中外史地、自然常识等。学员待遇:在校期间伙食、服装、教材费用统一由学校供给,毕业后由江汉行署分配工作。

战斗中学习,学习中战斗

江汉公学在战火中建立,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学校的特点。

首先,没有固定的校舍。民房、祠堂、庙宇就是寝室和教室,有时甚至在山坡、树林里上课,也经常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而到处搬家、打游击。第二,学校没有专职教师。授课老师都是江汉解放区党政军首长、各部门主要领导和学校领导。江汉解放区党委书记刘建勋、军区司令员张才千、校长郑绍文等都给学生们讲过课。第三,没有专门的教材。学习的教材都是由讲课人自编讲稿、学员当场记录。第四,学制灵活。每期学习时间,都是根据当时军事斗争客观需要来确定。例如第二期因“反清剿”行军时间长达72天,学员在校时间最长,有157天;第三期因支援前线需要,学员提前毕业,在校时间最短,仅92天。

江汉公学仿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的办学模式,在教育方针、任务、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努力向其学习。

除了听报告、学文件、开讨论会、生活会以外,学生们还要参加“反清剿”斗争、劳动锻炼、社会实践等。

在“反清剿”的斗争中,学员们一边转移,一边抓紧空隙学习。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是江汉公学战时学习环境的真实写照。

除了参加战斗,每名学员还要过劳动关,背米、打柴、买菜、帮厨、理发、打草鞋、割麦子,一样都不能少。

1949年7月8日,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江汉公学与鄂豫公学合并成立“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江汉公学培养的1500多名干部遍布祖国各地和各行各业,这些干部为新中国建立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 总访问量: 您是今天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