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
发布来源:学习强国 发布时间:2022-07-27 10:59:28
从1920年建校至1950年结束,30年间中法大学始终贯彻执行首任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办学方针,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课堂上占有相当的位置。这种民主自由的教育方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进步思想,师生政治活动较为自由,爱国民主运动活跃。早在1923年,校内就建立共产党的秘密支部,陈毅是其中一员。
1923年10月,陈毅的哥哥陈孟熙和老同学金满城多次来信,向陈毅介绍中法大学的情况。陈毅决定先去北京入学,再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他经武汉转道到北京,进入中法大学。
入学后不久,1923年11月,由颜昌颐、肖振声介绍,陈毅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党员。经组织批准,他担任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这是陈毅在党内担任的第一个职务。
当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搞统一战线,宣传群众、发动群众。陈毅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正如校长李书华后来所说的那样,“陈毅作为学生,哪儿是读书!读书是掩护,其实是在搞革命”。他每月召集一次党的会议,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安排党在学校和附近农村的工作,为党的工作奔波忙碌。
1925年4月,陈毅与金满城、李嵩高在北京香山成立“西山文社”,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归来的儿子》讲述的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妇女,丈夫死后,身边只留下一个6岁的女儿。儿子外出求学,数年未归。她渴望远游的儿子早早归来,陪伴她安度晚年。儿子归来后,她有说不出的高兴,之后却是深深的忧虑。并不是儿子不孝而是因为深深嵌在儿子脸上的愁闷,每每说及世上大乱,他就异常着急愤怒,常常一个人关在房里思索,有时痛哭,有时大笑,乡里人都当他是个疯子,不敢挨近。其实这个儿子爱他的母亲,更爱他的人民。最终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又离家出走,去“与当官的作对”。陈毅把自己的革命思想用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作为中法大学的学生代表,陈毅还参加了北京市学联的工作,投入到领导北京各校的斗争中。当时,中法大学在北京各大专院校中是最不成规模的,人数既少,组织也松散,甚至连一个统一的宿舍和伙食单位都没有。但是,每次示威游行,中法大学的学生都表现出强大的力量。一次游行的队伍与警察发生冲突,陈毅率领中法大学的同学奋勇冲击,使游行队伍得以突破警戒线。陈毅在各校学生中很有威信。每当这样的时刻,同学们总是喊:去找陈毅!去找陈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陈毅和同学们到碧云寺迎丧,并参加守灵。他写文章热烈赞颂孙中山:在西山就读期间,一间四壁的小屋,“像一具棺材”,“万幸,西山的道路近数日重光了。民族空前的英雄的遗骸,决定到西山来寄殡。在古刹石塔之中,于青天白日之下,寄放着为光明而牺牲的遗躯,山水为之生色”。
然而,孙中山尸骨未寒,国民党右派就背叛孙中山的革命政策,陈毅对此义愤填膺。在斗争实践中,他深刻地认识到,直接受帝国主义者宰割的工人和农人才是革命主力军。7月28日,陈毅在《京报》副刊发表题为《谁是救国的主力军》的文章,大声疾呼:“工人农人们,才是我们救国的主力军,有智识的爱国之士,与其在都市上出特刊开大会,不如放身归田,或者投身工厂,去从事组织工农,这才是我们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我们永远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