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读物带歪青少年
发布来源:生命时报 发布时间:2022-06-14 10:44:51
◎情节充斥暴力 插画丑陋怪异 导向功利庸俗
受访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熊丙奇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杨 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但是,多家出版社儿童教材、绘本、读物因图片丑陋,含有恐怖、暴力、邪恶等不适宜元素,近期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网友们纷纷表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小树苗”,积极向上、健康优秀的文化产品是他们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养分之一,只有加强监管,保质提质,才能保障他们的未来。
低俗儿童文化产品充斥市场
儿童精神文化产品的问题往往是隐蔽的、出乎人们意料的。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被指人物体态邋遢、眼神呆滞、表情怪异,还出现诸多少儿不宜的画面,如暴露隐私部位、光膀子、文身等。教育部立即成立调查组,并开展全国中小学教材“大排查”。随着这个口子的撕开,人们又陆续发现多本读物插图存在争议画面,比如一本名为《流汗啦!》的绘本,有两个小男孩抱着一个大姐姐的手臂舔汗的场景;《万大姐姐有办法:三个医生》一书中的“扁鹊治病”插图也被家长指责“人物猥琐”,画风引人不适。虽然相关出版社马上作出回应,有的甚至直接下架图书,但争论并未停止。
其实,早在这次插图事件之前,诸多儿童文化产品就曾引发过舆论热议,但始终未得到有效重视和整治。比如,在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为了抓住一只羊,灰太狼常常谎话连篇、不择手段,它还常年被家暴,这些都给正在塑造三观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熊出没》里充斥着砍伐、狩猎、滥用枪支等不当内容,不少孩子在看了动画片后学来满嘴脏话,如“见鬼”“去死”等。2018年,一名安徽省芜湖市的6岁小女孩想当“小飞侠”,模仿了动画片场景,撑着一把伞从13楼跳下,险些丧命。
“儿童邪典视频”曾一度引起热议。视频通过对经典卡通形象进行二次加工,掺入大量暴力、血腥、恐怖、荒诞离奇甚至色情成分。比如,《冰雪奇缘》的艾莎公主被做开喉、开颅手术;米奇的耳朵被残忍剪断。有的网络游戏中也充斥着暴力、色情的视频画面。
儿童服装也问题不少。去年9月“江南布衣”旗下童装因印有恐怖阴森的“儿童邪典”“暗黑画风”图案,以及“go to the hell”(下地狱去吧),“let me touch you”(让我摸摸你)等英文短语,遭到家长、网友们的投诉和抵制。但是,商家似乎并未悔改,该品牌童装近日又因图案不当,被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责令下架相关问题童装509件。此外,一些印有“约吗?”“有钱,任性!”等中文网络流行语,以及含有骂人英文元素等的童装也流行于市场。一些学校周边的商店中,则发现印着各种庸俗化、成人化元素的儿童玩具,例如《流氓证》《黑社会证》《泡妞证》等“恶搞证件”。
商家逐利媚俗,监管存在漏洞
“恐怖、暴力、赌博、色情、庸俗、负面,这些元素不应该大量出现在儿童世界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杨雄表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育尚不全面,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迷信权威和老师,模仿力极强,不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会在无形中带偏孩子的价值观。相比图文类、服饰类的儿童产品,一些漫画、视频,特别是网络游戏等产品出现的少儿不宜内容荼毒更深,因为这类产品使用更广泛,传播更直观,设计者也从一开始就有心理学考虑,对孩子精神心理健康的冲击性更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的调查发现,孩子接触频率最高、时间最长的媒介为电视,每周约为5.42天,每天大概63分钟;其次是书刊,每周大概4.47天,每天约30.6分钟。
杨雄说,一直以来,人们主要关注儿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对其传达的精神价值并未过多重视。再加上近年来,文化审美思潮愈发多元,人们对内容和设计等方面也不再那么“较真”,可能就忽略了一些问题。其实,图书、音像、网游等领域出现这样的问题由来已久。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和审查部门对文化产品的质量把控不严,市场监管存在漏洞。比如,没有提前召集各领域专家对教材等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审议,即便是遇到一些争议问题,最后也可能归因于绘画风格和审美差异的不同。另一方面,好的插画作品是相当贵的,一些出版商为节约成本、赶工期,就可能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为了短期内逐利,有不少出品、经营机构可能趁机打“邪牌”,没有严格遵守文化产品的生产流程,而是媚俗,甚至迎合恶俗趣味,生产不健康的儿童文化产品。视频播放平台审核不够严格,给“垃圾产品”开了绿灯,直到孩子受到影响才加以清理。
熊丙奇还说,由于我国影视作品、游戏等没有分级制度,有的家长在指导孩子观看动画片、玩游戏时,甚至不知道哪些适合孩子、哪些不适合孩子。《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95.1%的家长担忧动画片中儿童不宜内容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尽管77.9%会进行事先筛选,但只有59.4%觉得能有效避免动画片中的不宜内容。
多方努力为儿童文化产品提质
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产品?杨雄认为,儿童文化产品不仅要考虑儿童消费者的喜好、审美、心理等方面的需要,还承担着“教育义务”,避免引起误导的元素。从符号美学来看,涉及儿童的文化产品应当符合主流审美,既体现国家意识形态,也要有艺术创作张力;从文化特色来看,要坚持文化自信、审美自信,充分发掘我国传统文化宝贵资源,例如丰子恺的漫画非常生活化,陶行知选用的插画充满童趣;从文化全球化来看,我们有必要考察全世界优秀的设计,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注本土创新。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健康、优秀的文化产品承载着未来的希望。专家们认为,全社会都有义务为儿童创设优质文化成长环境而努力,其中不仅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文创工作者,还包括学校、父母、师者。
文化和市场监管部门要严把第一道审查关。呼吁相关部门考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影视、游戏等分级制度,确立儿童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质量评价标准,明确哪些影视作品、游戏不适合未成年人,哪些适合但必须由监护人陪同、指导。另外,对于网络平台要加强监管,严控开发、经营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文化产品和内容输出,清理不良儿童文化产品生存发展的土壤,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恰当的游戏、影视动画等。
面向未成年人的出版社、设计公司等文化生产部门应当提高设计质量和艺术水平。除了图书、影视音像等主要文化载体,一切面向未成年人生产、销售的玩具、用具和游戏设备、游乐设施等,都应当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前提下,自觉评估其对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的影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价值导向、尽到社会责任,创作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儿童文化产品。教材等权威内容的生产更要强化责任,鼓励多元化专家参与,成立囊括教育学、史学、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专家委员会,定期收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实行开放的教材编写机制,谨防过度市场化或“一刀切”行政化的干预。
学校和家长是筛选儿童文化产品的直接责任人,要培养孩子成为主动的认知构建者。例如,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同观看动画片或阅读,对一些危险、暴力行为要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提醒,对一些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多加解释,引导孩子识善恶、辨美丑。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以“传道”为使命,
以科学、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学生,举一反三,避免受到不良文化因素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