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指南
健康指南

各国正全力提升急救效果,法德美日经验值得借鉴

发布来源:生命时报   发布时间:2021-11-01 11:31:33

  本报驻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特派记者  刘玲玲  花  放  张梦旭  刘军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健康促进等章节中都提及急救服务、急救知识技能的提升,在全社会建立及时、规范、有效的急救体系,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十分重要。当前我国急救体系还不够完善,相比,国外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法国:院前急救做到深入干预

  医疗紧急救助服务中心是法国医疗急救系统的核心,覆盖全国,它提供了高效的院前急救,真正做到了“把医生送到现场”。

  1986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一项法律,明确规定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应当对所有急救电话进行接收和分派,并全天候24小时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急症患者提供尽可能好的、有效的救治服务。法国医疗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官方网站数据显示,目前法国每个省都设有一个急救中心,每个急救中心可覆盖50万人口,全国有350个医院还配有“移动急救服务室”(如图①),该急救网络能更好地覆盖全国。

  医疗紧急救助服务中心可调度附属医院的救护车,在全国拥有40多架救护直升机,平均1架直升机的服务范围约为2个省。此外,巴黎紧急救助服务中心还负责接收高铁和飞机的电话紧急呼叫,图卢兹紧急救助服务中心负责海上船只的医疗求助。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弗朗索瓦·达内特认为,法国院前急救系统从呼叫中心到现场干预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医生在场。首先,电话接线员是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急诊疾病相关基础知识及治疗原则的急救专家,在收到紧急呼叫时会对病情进行判断并作出最初医学评估,再转给中心调度医生。然后,调度医生会再进行评估,给出相应医疗建议,或派一名全科医师或救护车前往患者家里,并向分派医疗组发出指令。

  院前深入干预或治疗是法国医疗急救系统的优势。要保证这一过程顺利进行,首先需要多个医疗急救平台的配合。呼叫中心的调度医生会与消防员、警察、社区医生等相互协作并远程指导。其次,完备的设施和优秀的急救人员也是重要保障。在法国,要成为紧急救助服务中心的麻醉护士,除必要的3年基础护理学习外,还需额外进行两年麻醉复苏专科学习,而医生基本都是9年毕业的医学博士生。司机也需经专业培训,以协助医护人员进行危重患者的抢救。

  法国急救体系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院前急救与院内诊疗的高效衔接上。在院前急救中,调度医生便已经完成分诊工作,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伤患者等会提前联系好住院病房,避免在急诊科逗留。针对重症患者,调度医生会利用公共或私人医疗机构资源尽快找到适合其病情的科室,并通知医院做好准备,以迅速开展治疗。

  德国:普通市民是急救的重要参与者

  “请先确认周边环境安全,然后拍打伤患双肩并进行呼喊,观察其有无应答。如无回应,应赶紧拨打急救电话112。接下来,进一步判断颈动脉是否搏动、有无呼吸。如果有呼吸,说明患者只是昏迷,帮助其侧躺,保证呼吸道通畅,等待急救人员到来即可;如没有呼吸,说明病人心脏骤停,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德国柏林急救培训中心的工作人员安德雷亚斯正在向学员介绍交通事故后应对伤患采取急救的流程,这是急救培训课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图②)。他说,同样的内容他每年都要向不同批次的学员介绍数十次。

  据统计,德国急救培训普及率高达80%,每年有超过100万的居民参加这种时长近8小时的急救培训课程。根据德国政府规定,所有驾照申领者都必须通过急救培训,才能参加驾照考试。德国《刑法典》更是明确指出,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对需要急救的人施救是市民应尽的义务。若没履行该义务,市民甚至可能面临刑罚。安德雷亚斯说,市民发现伤者后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情况并采取初步急救措施,是为下一步专业救治赢得宝贵时间的重要一步。

  德国各联邦州都根据自身情况在法律中以不同形式明确规定了从接到急救电话到急救人员到场的时限:在德国人口最多、最稠密的北威州,城市急救时限为8分钟,农村地区的救援时限受客观条件所限,相应延长至12分钟;巴符州规定的急救时限为10~15分钟;黑森州则规定,90%的救援须在10分钟内赶到,15分钟内急救到位率须达到95%。

  要达到时效规定,高效的急救网络必不可少。在德国,参与急救行动的主体既有医院、消防、红十字会等专业公共救援机构,也有地方、私人救援公司,德国联邦国防军及其所属医院也参与其中。

  为了让这么多救援机构在急救中发挥最大效果,德国各地区设立了区域性整体化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既负责调度地区急救工作,也负责调度消防工作。在柏林,调度中心就是由消防部门负责管理运营的,中心可以通过专业无线电设备与市内的25座配有专业急救车辆和人员的急救站取得联系,急救站可以直接根据调度中心安排立即出发救援。除急救站外,柏林市内的35座消防站也配有经专业急救人员和车辆,也可随时提供救援服务。

  除地面急救渠道外,德国的空中救援也有超过50年的历史。据了解,德国现有83座直升机救护站,拥有88架直升机,基本可实现覆盖德国全境,作为地面急救的补充。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或是偏远农村地区需要急救时,急救直升机可发挥重要作用。德国汽车司机协会拥有35架救援直升机,是德国拥有直升机最多的救援机构,2019年,该协会提供了53967次空中救援服务。

  美国:分级指挥,快速到达

  美国急救系统是从最初的救护车将病人接送到医院,发展成一个由多机构参与的协调急救服务系统。在美国,急救医疗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组织监管,并通过引入志愿者、非营利或营利性机构来运营。

  在联邦政府层面,由于紧急医疗服务大多与公路上发生的车祸有关,因此交通部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设立了一个负责统筹全美紧急医疗服务的办公室,向全美各地的紧急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建议、帮助和支持,完善全美紧急医疗服务网络并收集相关数据。每个州也设有紧急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规划和协调全州急救系统。县市一级政府通常设有紧急通信和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医疗紧急调度和紧急响应等事宜。

  在美国,典型的紧急医疗服务的例子是这样的:当911报警系统接到求救电话后,当地调度员会根据情况转给警察、消防站或其他急救机构。救护车紧急赶往事发地。根据紧急医疗服务办公室的统计,从救护车、消防车出动到抵达救护地点,平均为6.7分钟。紧急医疗服务系统被激活后,相关医疗机构会遵守严格的程序,救护病人,比如不同程度的创伤要送到哪一类创伤急救中心,什么程度的病人要送到最近的医院急诊室。跟车急救员还决定病人是否可以选择他想去的医院,什么样的病人可以进行现场治疗等。所有的紧急医疗服务机构都设有医疗主任一职,一般是有执照的急诊科医生担任,负责日常对急救员的培训,解决在紧急医疗响应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

  紧急医疗响应的最后一环节是医院的急诊科和创伤中心等。美国各地的公立医院、大学附属医院和私营医疗集团,普遍设立了急诊科。据统计,全美共有5200家急诊科,广泛分布在全美每一个县。

  此外,美国民众急救意识极强,基本急救技术普及率达九成。美国是最早对公共场所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立法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各州就开始规定公共场所必须安装AED,要求在步行10分钟内即可获得。家庭便携式AED几乎每家必备,小型急救箱普及率达99.25%。除专门培训心肺复苏的机构外,各大中小学校、各社区服务机构均有专业教授院前急救培训的课程。

  美国“健康事务网站”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的紧急医疗系统经历了很多实战检验,但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其一是急救体系资金不足,且分布过于分散;其二是急诊费用居高不下,对于没有保险的美国人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其三是医院急诊科接待了很多低收入群体的初级诊疗业务,降低了急诊使用效率,并增加了就诊等待时间。

  日本:从学校开始普及AED

  在东京生活和工作,不管是警察岗亭、商场、酒店,还是地铁车站,到处都能看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图③)。据推算,日本约有60万台AED,是世界AED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日本AED财团称,日本每年约有7万人心脏猝死。病人心脏突发意外后,每隔一分钟生存率就降低10%,而在几分钟内马上使用AED的话,能抑制对大脑和心脏的损伤,病人痊愈的几率将会大幅提高。有统计显示,比起仅仅拨打119,压迫胸骨进行心脏复苏的话,生存率会增加2倍;若再使用AED,生存率会再上升2倍。

  日本AED的普及不是一蹴而就的。2004年5月,在大阪市桃山学院,一名叫前重响的高三学生在1500米跑步临近终点的地方突然倒地。尽管老师及时采用了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等方法,依然没能挽救回他的生命。但如果当时有AED的话,这名学生或许能被救活。当时的日本医生法规定,只有医生、救急救命者、空乘人员才被允许使用AED。而且,当时日本设置AED的场所有限,这所学校就没有。

  前重响去世一个月后,日本厚生劳动省向日本各地政府下发通知说,普通人也可以使用AED。后来,很多地方都设置了AED,但很多人对于如何使用并不清楚,也不敢轻易使用。2011年9月,在埼玉市,一名叫桐田明日香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在学校跑完1000米之后,突然倒地。老师们用担架将她抬到保健室,但遗憾的是,在救护车到来的11分钟内,学校设置的AED,因为无人会用而没能派上用场,最终这名女孩失去了生命。

  桐田明日香的母亲为了防止女儿的悲剧重演,呼吁埼玉市教育委员会等制定一份应急手册。第二年,埼玉市教育委员会汇总了一份在有人倒地时的应急应对手册,不仅教给人们如何判断是否有呼吸和脉搏,还建议人们在不能确定呼吸与脉搏之际立刻使用AED。这个小册子也被称为“明日香模式”,并在日本各地得到推广。

  目前,几乎日本所有学校都有一台AED。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日本小儿循环器学会制定了一份《学校管理下的AED管理运用指南》。这份指南建议学校把AED设置在显眼的教学楼大堂,考虑在体育馆、游泳池等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多设置几台AED;要求保管场所不要上锁,确保365天24小时随时可使用。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 总访问量: 您是今天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