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获首届中国医院质管创新发表赛“示范级”成果
发布来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0-09-28 09:44:05
9月18日至20日,首届中国医院质量成果发表赛在广州举行,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护理团队的项目“信息化模块在手术室术前访视及安全核查中的开发应用”参加了本次比赛,并荣获最高级“示范级”成果的殊荣。
本次比赛由《中国质量》杂志社联合中国质量协会医疗与健康分会主办,分“5S”成果发表赛、质量创新发表赛、优质服务大赛、第八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医疗分赛场品牌故事演讲比赛等四个场次。
决赛共有46家医院项目入围决赛,共设立三个等次奖项,分别为“示范级”、“专业级”和“改进级”,其中该院荣获的“示范级”殊荣为最高级。
术前,手术室访视护士会利用平板电脑中的“术前访视“模块了解各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既往病史、相关检查资料、手术部位等情况,并根据患者年龄以及拟行的手术体位,手术大小、时间等因素分等级制定个性化术前访视计划。
“您好,我是手术室护士,很高兴为您服务,现在我将手术时的注意事项,给您简单的介绍一下……”
“手术当日,工作人员会来病房接您,请您做好以下准备哦……”
“手术间内看到我们忙碌,请您千万不要紧张,这是我们在为您做术前准备……”
“手术过程中,您可以随时说出您的感受,您的需求,我们会时刻关注您……”
访视护士在病房内,通模块中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让患者更加直观的了解术前、术中的注意事项,相比于以往医护人员简单的口述消除术前紧张情绪,更容易与患者建立沟通,答疑解惑。
“手术室在我们医务人员眼中严谨、忙碌,是一台又一台衔接紧凑的手术和不容松懈的责任,但在患者眼中却是完全陌生的,有着未知的恐惧和不知所措的配合。”护理部副主任兼麻醉科总护士长郭红桃介绍,为了让患者减少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更好地接受与配合手术,手术室护理团队将医疗信息化融入患者术前访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对患者进行有效心理干预,降低手术风险的同时也减轻了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患者发生术前焦虑情况明显下降,患者对于手术体位的配合度明显上升,从而提升了患者对于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
严格安全核查,让手术更安全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是十八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之一,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医疗机构的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文化氛围。手术安全核查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手术安全核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静默式核查,即各人自行其是,分头签字了事,未对照手术安全核查表按顺序清晰说出核查项目并自答或等待他人回答核查结果。麻醉前核查临床医生往往缺席,或只有二助、三助甚至研究生在场。核查的实际时间点无法准确定位和追溯,真实性无法判断,缺乏有效的监管。
为避免以往可能发生在手术安全核查过程中的漏洞,由手术室护理团队进行模块设计,医务部沟通协调,计算机网络中心给予技术支持,开发了手术安全核查模块。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手术安全核查全流程进行优化,对手术安全核查操作进行规范。
患者入院时由HIS系统自动生成专属二维码并置于腕带上,详细记录基本信息,同时手术科室提交手术排程后,患者二维码亦会关联麻醉信息管理系统;患者入手术室后由巡回护士使用移动平板电脑扫描患者腕带上的二维码获取患者基本信息,由麻醉医师持平板电脑进入“手术安全核查”界面,根据麻醉以及手术的时间节点,由麻醉医师主持,主刀医师口述,巡回护士进行病历查对,先后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及患者离室前三次核查,以确保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患者,在正确的部位实施正确的手术。层层紧扣的多个环节,确保了核查三方身份的真实性及安全核查的准确性。目前,该模块正在试运行。
此次,“信息化模块在手术室术前访视及安全核查中的开发应用”在全国比赛中获得荣誉,是手术室将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放在首位的生动体现。
这一旨在强化术前访视和安全核查,致力于创新优质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质量创新成果,在手术室管理中的使用具有可操作性,对医院安全质量管理有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具有有推广价值,得到评委及同行的好评与关注。(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