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明:大漠戈壁的“光明使者”
发布来源:阿拉善日报 发布时间:2018-04-19 03:02:00
在阿拉善这片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个七零后,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服务家乡百姓的情怀在大漠戈壁上谱写了一段段动人故事。他结束了大漠驼乡多年来外请专家做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历史,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承载了国家“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项目在我盟的实施,为众多盲人患者带来光明,填补了我盟眼科事业的一项空白。他就是阿拉善盟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张慧明。
“根据几年前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咱们阿拉善海拔较高,生态环境脆弱,沙尘较多等原因,白内障发病率较南方普遍偏高。许多牧民由于得不到及时医治而失明,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黑暗中,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由于眼科手术要求高、风险大、精细化程度高,在2007年以前,为了解决困难群众的眼疾,医院总是积极想办法,定期外请专家定点、集中手术。但即使这样,许多边远牧区患者仍然不能及时赶到手术点得到有效的治疗。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说起十几年前的“复明路”,张慧明感慨良多。
1996年从内蒙古医学院毕业的张慧明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眼科医生。从那时开始,他坚持不断学习,认真做好工作笔记,业余时间研究疑难病例,他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必须要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为了攻克白内障手术的种种难关,他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学习白内障的结构、起因,各种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正确处理等等。
2006年,他怀揣着造福桑梓的梦想,背上行囊赴西安市第四医院进修。那是个以眼科技术闻名西北的医院,在那里进修的青年才俊非常多,最终,张慧明以勤奋、踏实、严谨的优秀学风得到指导老师的认可,赢得了学习体验的机会。西安一行,让张慧明对白内障的诊疗、手术技艺有了质的提高。“回家后,为了能有更多临床经验,我专门到市场上买患有白内障的兔子,老板看到我选的兔子都很疑惑却又不好意思问。回家后,我根据兔子的体重给它们打麻药,并按照进修时所学知识做动物实验,结果全部成功,这为我建立了很大的信心。那一年,国家‘百万白内障复明工程’项目将在我盟实施的消息传来,院领导指派我参加这项工作,虽然当时觉得肩上的担子重了,但却觉得这是个十分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张慧明说,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他从未停止过学习和钻研,为迎接第一例患者的到来做着充分准备。
检验他学识技艺的这一天终于来了,那是2007年10月的一天,张慧明接诊了来自巴彦浩特镇南田社区的农民高培军。年仅50岁高培军是家里的顶梁柱,儿女尚未成家立业,自己却罹患白内障,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陷入困境。在决定给患者实施摘除白内障手术的前一天晚上,张慧明很激动,像过电影一样一遍遍重复着手术过程,回忆着每一个细节。第二天上手术台,张慧明沉着、冷静地进行手术,一个小时后高培军从手术室出来了,手术成功的消息让患者家属激动万分!随着“白内障复明工程”项目的实施,张慧明没有了节假日,加班加点成了他生活的常态。为此,他每天天不亮就走进医院,做完手术,安顿好病人,整理完器械,又接着安排第二天的工作。
2007年,普通白内障手术在阿拉善才刚刚起步,而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却已经在内地发展成熟。张慧明下定决心要学会这项技术,让家乡父老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传统的大切口手术创伤面积大、疼痛程度重、恢复时间长、费用也高,而小切口手术创伤小、疼痛轻、康复快、费用少,但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风险也更大。为了学习这项技术,我购买了相关书籍、杂志及影像资料,还打长途电话请教老师。”经过认真总结和学习,从2009年起,张慧明开始采用无缝线小切口技术对患者实施白内障手术,病人术后第二天就能看到,能下地活动,术后第四天就可以出院。在2013年后,医院引进了超声乳化设备,他又通过外出学习掌握了这项技术,现在病人的痛苦就更少了。
从最初的10毫米切口到6毫米,再到现在的3毫米,我盟眼科手术的水平在逐步提升,这离不开张慧明的努力钻研和刻苦学习。从第一例手术开始,他就养成了跟踪指导、跟踪回访并做记录的习惯,十多年过去了,700多个病例组成了一部厚重的眼科资料。自2007年至今,他已为生活在黑暗中的近10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复明率超过95%。“许多盲人患者被扶着进来,经过治疗,自己能走着出去,高兴得不得了;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手术后第一次看到自己重孙的脸庞激动万分;吉兰太镇60多岁的老妈妈,出院告别时向我深深地鞠躬……这么多年来,这些患者一次次地感动着我,也时刻提醒我被他们需要着,正是看到他们复明出院后的笑容,才让我觉得自己做的这份工作是伟大且有意义的。”张慧明欣慰地说。在参加工作的22年里,他让本地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由最初的一年7例,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例。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他总是把患者当作自已的亲人一样对待,热情、耐心,不厌其烦地解答病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许多人都说,奋斗是年轻人,是八零后九零后的事情,但其实,奋斗和努力是不分年龄和职业的。许多人虽然没有了年轻时的英俊美貌和那股子“冲”劲儿,但依然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奋进前行的心,正是这颗奋斗着的心,才使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张彧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