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万里的友好“牵手” 内蒙古援非医生爱撒卢旺达
发布来源: 发布时间:2018-04-17 09:18:00
陆军,是阿拉善盟中心医院妇产科的一名医生。2016年8月,经过层层选拔,她成为内蒙古第18批援助卢旺达医疗队的一员。经过国内半年的语言培训后,2017年4月5日,担任医疗队队长的她和另外13名队友一起到达卢旺达,开始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
卢旺达是非洲中东部的一个国家,全称卢旺达共和国。卢旺达境内多山,有“千丘之国”的称谓。内蒙古自治区从1982年起开始派遣援卢旺达医疗队,共有18批213名队员参加。陆军告诉记者,卢旺达是一个美丽的国度,这里环境整洁优美,气候凉爽宜人,百姓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他们对中国人非常友好。陆军说,医疗队员们走在街上,经常有人用标准的汉语打招呼说:“ 你好”,小孩子会从很远的地方张开双臂跑过来和队员们拥抱。这里的人们很勤劳,每户人家的院落都打理得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地上种满了香蕉、木瓜、芒果、玉米、豆子等。
刚来到卢旺达时,对于内蒙古医疗队员来说,一切都是非常陌生的。陆军和队友们克服了语言不同、气候异常、环境恶劣、蚊虫叮咬等困难,清扫驻地、种植蔬菜,整理驻地诊室、药房、库房,同时熟悉医院的环境和各科室诊疗流程,尽快开展医疗救援工作。
陆军在距离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约30公里的马萨卡医院工作,医院有127张床位,已超出设计床位20多张。妇产科更是病床紧张,人满为患。陆军告诉记者,医院每年会出生5000个新生儿,每月剖宫产手术会达到180台左右,但医院全职医生只有17名,助产士30名,护士81名,这无疑给她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婴儿的哭声
陆军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进手术室的情景。那是刚到非洲不久,她和利比里亚的医生共同完成的一台剖宫产手术。手术很顺利,但陆军发现,那里手术室的条件简陋,器械陈旧、老化还不齐全,消毒隔离措施也不严格。但这些困难都没有让内蒙古医疗队的队员畏惧和退缩,他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开展工作。陆军紧急联系上海物资供应站的负责人迅速增加一批器械,还托人从国内带来手术缝线和皮针。
有一次,陆军正在进行剖宫产手术,谁知刚切开患者的皮肤,手术床突然塌了,患者头低脚高倒了下来,器械台也摔在地上。陆军和麻醉师急忙托住患者,将她紧急转移到另一间手术室继续手术,最终母子平安。
有一段时间,手术室里的空调坏了,一台手术下来医生护士们的衣服都湿透了,像蒸了桑拿一样。还有一次,陆军给一位36岁、体重210斤的初产妇做剖宫产。在检查 过程中,她发现胎儿是横位,生产时胎头困难。孩子出生后,陆军发现情况不太乐观,便拼尽全力将胎儿娩出后立即予以吸痰吸氧,初步复苏后新生儿发出了响亮的哭声。这时站在台下的当地医生和护士都发出了欢呼声,频频竖起大拇指,嘴里不停地说:“Good! Good!”
第二天,陆军去查房时,产妇让她抱着孩子和家人一起拍照。陆军说,这件事让她感动了很久,她也明白了来到卢旺达的真正意义。从此以后,陆军的名气越来越响,手术也越做越多。每当一个新生命在她手中诞生,听到孩子响亮的哭声,看到产妇温暖的笑容时,她的内心充满着欣喜和感动。
爱永留非洲
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陆军还 配合骨科、外科、口腔科医生做手 术 。每当看到患者向他们致谢,医护人员向他们竖起拇指称赞时,医疗队员们都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和辛苦都是值得的。“在卢旺达亲手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让每一对母子都平平安安,是我的使命。”陆军说。
在卢旺达,陆军和医疗队员们还一起为使馆、经商处及卢旺达华人华侨提供免费的诊疗和药品;为中资机构员工体检;为卢旺达大学经贸学院的新生体检,给他们讲解女性青春期保健知识;去卢旺达乡村卫生院义诊,为他们捐赠药品和器械;开展内科、外科、骨科、口腔科、中医科和妇产科的咨询诊疗活动,可以说她的脚步踏遍了卢旺达每一片需要她的土地。陆军告诉记者,每位医生护士都希望尽己所能, 向面临困难的人们伸出援手,因为大家肩负着国家“软实力”的外交重任,只有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才能赢得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事实上,他们确实做到了。
“在过去300多个日夜,中国医疗队不仅把健康送到了非洲,更把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友谊和爱留给了卢旺达人民。能代表阿拉善的医护人员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我感到非常光荣与自豪。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白衣天使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展示我们的能力与风采,展示中国医生的技术与实力。”陆军说。(斯琴高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