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协会新闻
协会新闻

坚守是我们的责任

发布来源:中国医院杂志   发布时间:2020-03-06 11:51:56

  截止3月5日,内蒙古已经派出了9支队伍,共计847人的队伍奋战在湖北抗疫一线。坚守在后方的医务工作者也丝毫没有松懈,75例确诊患者已有63人出院,全区已连续2周没有确诊新增和疑似病例,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内蒙古各医疗机构和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发挥好“前哨”作用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被确定为自治区与呼和浩特市两级“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疗机构。截止目前,已经收治7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2名。一个月以来,病房的医护人员日夜坚守,同在检验和后勤的医务工作者同样默默付出着。

  

  疫情发生后,该院检验科第一时间开展了相关知识学习培训和实战演练,尤其是在实验室检测项目和生物安全防护环节方面进行了重点学习和培训。培训过后,他们还进行了科室的疫情动员。实验室面对的各类标本都是重要传染源,是病毒最活跃的积聚地,更是最危险的战场之一。但在“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的紧要关头,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及时完成各项检测任务,为一线主力部队提供最精准的情报。作为共产党员的张惠彬、苏云开、何建军、靖瑞峰、宋雪飞、马岩、刘耀、张海洁等同志,他们更是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将保障生命安全和人民健康为己任,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医院紧急采购了日本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BA120FR、美国沃芬ACLTPO300全自动血凝仪、广州万孚干式免疫分析仪、核酸检测设备、动态血沉仪,以及冰箱等设备。使检验科检测能力大大提升,更好的满足了“新冠肺炎”的检测需求,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也保障了检测人员的安全。为了迎接新设备的进入,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的安装、调试、培训,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正确熟练的操作。

  1月23日下午,由于疫情原因,检验科在接到启动应急预案,第一应急梯队全体人员上岗的通知后,检验科第一梯队4名应急人员迅速到位,等待命令。考虑到科室正常检测工作,以及做长久战的打算,最终决定2名人员先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检验科副主任何建军决定率先带头上一线,为后续的同志们尽可能的调试好设备,梳理好工作流程,尽可能的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分享给后续梯队的同志们。何建军副主任说:“争取将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是我应尽的职责,保证安全顺利的完成医院交给的工作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1月26日,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响应医院号召,随即到岗参加战斗,全力做好随时上一线的准备。参比与病理的同志每天到检验科进行日常工作学习,为上一线做准备,全力保障检测质量及人员安全。

  在应急隔离病房内,面对有流行病学史却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为了能让临床及时做出相应鉴别诊断并明确下一步治疗方向,避免疫情的扩散,检验科把这些病人的标本都放到了应急隔离病房的实验室检测,应急人员在宿舍随时待命,无怨无悔。

  检验科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大部分同志都没有经历过非典,他们也害怕,也紧张,但是在疫情面前没有退缩!正是这些处于青春年华的年轻人,肩负着一代检验人的责任与担当,奋战在医学检测第一线。

  隔离区的无名英雄

  跟随应急救治梯队同时集结的,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医生、护士,却每天穿行在危险的隔离病房中,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同样面临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他们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应急隔离病房消杀组的工作人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26日随着两位“新冠肺炎”患者转入该院治疗,接到任务后,第一梯队全体成员迅速奔赴岗位,不顾安危的全力对患者展开救治,消杀小组武博、陈令、郝亮、白金泉四位队员也毫不畏惧,立刻投入到消杀工作中。岳东、翟铭、张学武、唐天阔是第二梯队消杀小组的成员,2月6日他们接到任务通知,与第一梯队进行了工作交接。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为的是给所有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提供安全保障,把每次一的消杀工作都做到极致。

  每日清晨他们早早就来到应急病房和发热门诊,病区内分为三个缓冲区和一个污染区,每日对这些区域进行全面细致的消毒是他们的日常工作。第一缓冲区是指医护人员通道及更衣室,他们每日的工作是先将第一缓冲区工作人员脱下的分体隔离衣进行消毒,打包,送往清洁区出入口,然后将垃圾打包称重,贴上标签。穿好防护服后,再进入第二缓冲区,清洗眼罩和水靴以备重复使用。第三缓冲区是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的地方,他们将医务人员脱下的防护服消毒打包后,进行空间消毒,地面擦拭,垃圾置于指定位置。污染区是确诊患者的病房,这里的消杀工作要求更加严苛。如患者有检查需求,床旁不能满足,他们随时待命,跟随患者所到之处进行全面细致消毒。

  消杀小组的勇士们,每天背负着重重的消毒液,不放过每一个死角,冗繁的工作他们做得细致全面,井然有序。每次完成消杀任务,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就连脱下的靴子里也都是水珠。他们从不言辛苦,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是一线同事们的保护屏障。他们说:“每一位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平安健康,每一位患者都早日康复,是我们职责所在!”

  四个妈妈两个娃

  巴彦淖尔市医院也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2月9日,随着该市确诊、疑似病例的统一收治,两名患儿进入巴彦淖尔市医院传染病院区进行医学观察,鉴于一线实际需求,该市医院从主动请缨的儿科专业和儿童重症专业人员中遴选出4名护师,随第二梯队一同入驻传染病院区一线开展患儿专护。 

  3岁正是需要父母百般呵护的年龄,却因疫情需要独自面对眼前陌生的一切。这个3岁的男孩深深牵动了4个年轻护士妈妈的心,她们从治疗、护理、生活、心理、娱乐等方方面面做了细致的“攻略”,24小时轮班值守担当起了“临时妈妈”的重任!为了缓解孩子的症状,她们各自发挥专业优势对患儿实施个性化整理护理,除了饮食、休息等基础生活护理,还通过药物和雾化吸入治疗帮助患儿减轻生理上的不适感;为减少患儿的恐惧和压力,连线心理医生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给予语言安慰、肢体抚触和心理支持,来保持患儿良好的情绪状态。

  护理小患者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需要“爱”。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护别人的孩子是神圣!27岁的孙慧、29岁的李信、30岁的周思娜、31岁的黄媛都已经成为母亲。此刻孙慧的孩子在家也生病中,她回不了家,她们四个“临时妈妈”日夜轮替守护着“她们的儿子”,喂水、喂饭、喂药、哄睡觉、陪玩耍、讲故事,她们口中的“儿子”受到了四位“临时妈妈”最温暖的照顾,只要“妈妈”陪在他身边,他就很安心,有时在病床上开心地唱着歌,无忧无虑。目前,患儿咳嗽、流鼻涕的症状都已减轻,精神状态良好。

  院党委办公室了解情况后,组织行政职能科室职工胡瑞、李杰、伊巴格娜、孔婕、高燕、张雯从家中带来适龄儿童的五大包玩具送进病房。

  住在另一个病房的8岁患儿同样成为医护人员重点关注关心的“宝宝”。内分泌科护士王春梅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走进病房,我看到一个男孩在那里呆呆地坐着,也许是对我们这些穿着防护服只能看到眼睛的护士感到害怕,最初孩子不愿意说话,后来问他在哪儿上学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呀?渐渐放下戒备心,开始和我交谈。“宝贝喝点水吧,多喝水才能打败病毒哦!”孩子总是乖乖地说,“好吧”。没有妈妈在身边,此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他的母亲。

  关节外科的护士杨慧也牵挂着孩子的治疗和生活,说起来就会落泪:“这个孩子很懂事很勇敢,我进病房那一刻,孩子虽然感觉害怕,但还是很有礼貌地和我打了招呼,虽然他看不到我的笑脸,但我尽量用眼神传递信心,告诉他‘阿姨会陪在你身边,不要害怕,我们一起打败病毒!’,孩子听后俨然轻松了许多,哽咽地告诉我不会想爸爸妈妈、不会害怕……越懂事的孩子越让人心疼、越是不忍心把他一个人留在空空的病房,我会尽可能多抽点时间陪伴他”……

  在和孩子相处的十多天里,她们已经熟悉了孩子们的生活习惯,每个护士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宝贝惦记着。孩子们虽然看不到这些“临时妈妈”的模样,却能感受到浓浓的温柔与呵护。如果说保护弱小是人类的本能,那么,这些“临时妈妈”们冒着风险用柔弱的身躯和刚强的意志保护孩子们周全,让家长们放心,任何溢美之词都不足以形容这种深沉的护患情。

  我要和同事们一起战斗

  2月15日早晨,内蒙古中医医院张根利向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申请书中这样写道:“我怀着无比真诚的心向党组织提出申请,我志愿加入中国中产党,要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此时张根利医生刚从发热门诊下了夜班回到宿舍,这也是他83岁老父亲过世的第24天。

  张根利是内蒙古中医医院康复科的一名医生,大年初六,他接到医院通知,让他第二天去发热门诊值班,问他有没有困难,他只说了句“没问题!”这天他刚刚给父亲过了“头七”。

  为了在隔离区工作生活方便一些,他让妻子给他剃了个光头,32岁的帅小伙儿一下子变得沧桑了很多。张根利是家里的独子,除了73岁的老母亲和3岁的孩子外,岳父岳母和妻子都在社区抗击疫情。岳父岳母在小区登记住户信息、测量体温,妻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年三十晚上父亲的病故给本就忙碌又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他戴孝上班后,同事们纷纷过来宽慰他,可他总是说“会过去的,谁家还没点儿难处呢!”

  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书记任国华问他,“孩子谁帮着看呢?”“岳父和岳母轮流换班,留在家里看孩子。”“帮你申请回去照看家人吧,除了孩子,孤独的母亲更需要你陪伴。”“没事,我能解决好家里的事情,母亲有我姨陪着呢!”据支部副书记贾磊透露,其实根利是撒了个谎,她姨前几天不慎摔倒骨折了,在家休息,根本出不来。

  张根利父亲年前就病重了,可是那段时间医院患者比较多,他只能下班后才回家,平时只有老母亲和妻子轮流照顾父亲和3岁的孩子。古人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在现代我们肩负守护生命健康使命的白衣战士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就在张根利递交入党申请这天,医院领导也知道了他家的境况,安排尽快找人把他从发热门诊替换下来。可张根利坚定地说“我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不能离开,我要和同事们一起战斗!”

  一批批年轻的医护工作者,剪断长发、戴上护目镜,在战“疫”路上留下了深深印记。他们以人民之名,以国家之名,唱响了护佑生命的大爱之歌。相信在千千万万个像张根利一样的医务工作者顽强拼搏下,疫情必将过去,春天总会到来!(王瑞芳、徐丽刚、陈旭、韩华敏供稿)

    

©2018版权所有    内蒙古医院协会    蒙ICP备17003977号-1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院协会 总访问量: 您是今天第:位访问者